


摘 要: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出爐以后,各個學科核心素養也隨之產生。在歷史核心素養中,一個重要素養就是時空觀念。由此可見,歷史教學中的時空觀念至關重要。但是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情況并不理想,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歷史教師針對這些情況積極探索有效的改善策略:優化時空階段,史地學科結合,發揮歷史地圖功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時空觀念素養。基于此,文章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培養策略
一、 引言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有五大內容,其中一個就是時空觀念。任何一件歷史事件,都包含時間、空間這兩個要素,因此,時空觀念對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以及體系的構建有極大作用。初中歷史的教學主要是為學生高中歷史學習奠定基礎;而高中歷史知識融入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結構的跳躍性非常大,空間觀念也被弱化。因此,培養初中生時空觀念至關重要。
二、 “時空觀念”概念的界定
(一)時間觀
對于歷史時間的內涵,我們可以站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理解。第一個層面:客觀存在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時段、時刻、具體年代等,它是以構建歷史事件客觀尺度所存在的;第二個層面:主觀上的時間,主要是對歷史的變革、含有歷史意義的歷史事件的反應。在理解時間內涵的時候,如果不將客觀層面和主觀層面聯系起來,那么這種理解也是不公允、有失偏頗的。
(二)空間觀
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中所提出的空間概念,戴冠在其論文中進行了闡述:歷史空間概念還可以稱之為歷史地理概念,其主要有四層含義,第一層是指歷史活動所在的地理位置;第二層是指歷史活動所處地理位置周邊的環境;第三層是指歷史活動與地理條件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第四層就是指歷史地圖。但是筆者認為第四層含義不準確,歷史地圖屬于幫助學生認識空間的一種工具,不可以將它納入歷史空間概念中。因此,筆者認為空間觀念主要有歷史地理位置、歷史地理環境這方面的含義。
(三)時空觀念
如果說時間是歷史的縱向進程,那么空間就是歷史的橫向聯系,歷史學者將空間與時間稱作是歷史的兩只眼睛,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觀念是我們的主觀映像,但是它卻客觀地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中,屬于主體的思想意識體系。而這種思想意識體系對主體對歷史事件的看法、態度、評價有非常大的影響。對于歷史時空觀念,夏輝輝在其論文中給出了的解釋,為“觀察、分析事物與特定時間、空間之間聯系的一種觀念”。對于該解釋,筆者較為認同。
三、 初中生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優化時空階段,增強歷史時間敏感度
時間邏輯在歷史學科中至關重要,其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評價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基礎條件,因此,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學習中,絕對不可以搞混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
就像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講《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雖然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的興衰有一定關系,但是將他們放在同一課中,就顯得比較突兀。原因如下:第一,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對第二單元的銜接,羅馬帝國滅亡時間是公元476年,但基督教恰恰是在羅馬帝國時期興起的,將羅馬帝國放在第五課講解,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放在第七課講解,時間順序發生了偏差,這樣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第二,基督教興起的社會時期仍處于奴隸社會,而第三單元主要是講的是歐洲的封建時期,所以將“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這部分內容放在第三單元較為不妥。第三,第六課在課后活動中寫了德國一位法學家的言論“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學生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因為還沒有學習基督教等相關的宗教內容,所以他們難以準確理解。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重組教材內容。
基督教在1世紀產生,在4世紀被羅馬帝國皇帝定為國教。可見,基督教是羅馬帝國文化當中的宗教文化。因此,教師可以將“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這部分內容加入第二單元第六課中,在原有的四大模塊中加入“宗教文化”這一模塊。這樣,學生對羅馬帝國的文化就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對于德國法學家的言論也有正確理解。另外,教師對知識的重組不會打亂其自身所具有的邏輯順序,并且對學生時空觀素養也有較好的培養。
(二)歷史與地理學科結合,加深歷史空間觀念
歷史不僅是人文學科,還是一門科學,以時間和空間為維度論述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對事件發生的歷史時間以及空間范圍進行界定。
在人類文明以及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地理空間以及環境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布羅代爾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時段理論,將人類歷史劃分為長、中、短三個時段,長時段主要是指地理的歷史;中時段主要是指社會的歷史;短時間則是說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某個時間。他認為,在人類發展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地理環境,人類想要從其他新的角度對歷史進行研究,那么就必須要將地理環境與歷史有效結合起來。
就拿初中歷史教學來說,要求學生所形成的歷史地理素養主要包括:對歷史事件發生地的地理環境有一定了解和分析;對歷史地圖中的知識有較好的識別,并與歷史事件有效聯系起來;對歷史地圖有正確繪制及說明。而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將本學科與地理學科有效結合起來,以此為切入點開展課堂教學,加深學生的時空觀念。
第一,適當根據現代地名對照古代地名開展教學活動。直觀來說,學生通過地理學習,掌握了大量的地名,而這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有一定幫助。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城市地名的現代名稱和古代名稱進行對比教學,有很多省區和城市可以追蹤到其歷史溯源。就像省區的名稱,我國是在元朝時期開始的行省制度,現在很多省區的名稱從來沒有發生過改變。如我國首都北京,在西周的時候稱作薊城,是春秋時期燕國的國都,之后又成為金、元、明、清各朝的都城。另外,開封、西安、洛陽等城市,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歷史教師在說到這些地名的時候,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把它們跟現代地名聯系起來,并確定這些地區的位置,這對他們空間觀念的形成有極大作用。
第二,從深層次結合歷史與地理空間。從更深的角度上來說,不管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社會方面,抑或是在經濟方面,地理環境對古代歷史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深層次結合歷史與地理學科,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挖掘更多奧秘。
結合根據地理空間對古代經濟的變遷以及南北不同文化的形成進行分析,我國古代經濟在經過兩次變遷以后形成了南北兩大經濟中心,第一次變遷是夏商周時期從東到西,形成農業文明;第二次變遷是唐宋之際,向長江以南地區轉移經濟重心。而與此同時,兩次經濟重心的轉移使得南北形成不同文化。
(三)發揮歷史地圖的功用,強化歷史時空觀念
教師為了了解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程度,利用《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這課知識點設計了相應問題:如果你和家人到伊斯坦布爾游玩,你要如何向家人介紹這座古老、充滿歷史的城市?
生A:這座城市并不是從始至終就屬于土耳其,它以前是拜占庭帝國的都城,之后土耳其將這個帝國滅亡,隨之也將這座城市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生B:這座城市最早是屬于羅馬帝國,330年皇帝君士坦丁將其定為羅馬帝國的新都,名為君士坦丁堡。之后,羅馬帝國的衰亡,拜占庭帝國的建立,使得這座城市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都城,最后又被土耳其人所占領。
通過這兩位學生的回答可以發現,他們未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對于這座城市,僅僅掌握了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這段時間的歷史,之前的一概不知。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地圖(如圖1、圖2),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空間觀念。
首先,讓學生利用教材中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的疆土領域圖,找到伊斯坦布爾在圖1和圖2中的位置;其次,再讓學生說說這兩張圖分別是哪個帝國的版圖。學生通過之前所學知識,推斷出圖1是波斯帝國,圖2是亞歷山大帝國。最后,教師再將以下三張圖展示出來(圖3、圖4、圖5)。
四、 結語
總的來說,初中歷史時空觀念素養包含內容非常復雜,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關注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并積極、有效地整合教材內容,理順時間順序,從而帶領學生走進時空順序正確的歷史活動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時空觀念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素梅.初中生歷史時空觀念素養的缺失及對策[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452(2):56-59.
[2]張乃國.初探歷史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的有效培養[J].新課程,2017(10):182.
作者簡介:林傳兵,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平潭城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