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雙


摘 要: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頻繁使用,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視頻、小組討論課堂活動等多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虛擬情境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索性思維,最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核心素質培養目標下,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內化并靈活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體驗教學;小學數學;頭腦風暴;課堂探討;小組合作
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對知識理解層次的不同,借助虛擬情境導入課程基礎知識,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可以在訓練情境中設置小組討論、互動答疑、知識總結等不同的環節,讓學生在熟悉知識的復習鞏固中體驗數學的生活化魅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虛擬情境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測,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一、結合頭腦風暴,提高情境聯想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主要強調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傳統課程教育中,教師更為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解題運用的能力,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意識不足,因此,在心理課程實踐培養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頭腦風暴游戲,滿足學生對知識點拓展應用的創新能力需求,借助聯想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運用層次。
比如,教師展開“幾何圖形”單元學習時,可以通過趣味拼圖的方式讓學生在嘗試與創新中構建不同的幾何圖形,充分發揮平面想象能力。教師在創設聯想學習情境時,可以結合學生對探究性題目的研究興趣,以例題展示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探索的形式逐步深入對幾何圖形性質關系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以一道基礎的結合圖形例題激發學生實踐探究的興趣。如圖,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分成四個部分,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三角形a的面積占平行四邊形的1/3,則三角形b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
學生面對該題時難以找到突破口,教師可以通過在多媒體上繪制陰影的方式讓學生觀察三角形a和b之間的共同點。一位學生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兩底邊分別是三角形a和三角形b的底邊,以此為切入點就可以通過三角形高之比求出面積之比,沿著這個思路教師鼓勵學生繼續計算,學生通過將面積比轉化為高之比,計算出三角形a和三角形b的面積比是1∶2,進而得出三角形b的面積為4。這一過程充分考驗了學生對題目的觀察力,同時也能調動學生初步探究的興趣,之后教師可以通過頭腦風暴,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
二、妙用課堂探討,深入一題多解的思維訓練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揮課堂主體作用。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逐步深入對題目的實踐探究,教師則在其中起到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通過理清思路進行合理邏輯推理論證等的能力。因此,為了提高小組討論的真實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課程教學情境,滿足學生在實踐探討中的積極性。
比如,教師在講授面積巧解類題目時,可以首先以一個經典的圖形組合面積求解例題作為小組課程探討的例子,通過各小組比拼的方式調動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進行探討的積極性。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出對課程的設計情境:小明和小剛同時學習面積計算課程,他在做作業時兩人遇到了困難的題目如下,請同學們為小明和小剛提供解題思路吧!四邊形ABCD、CEFG均為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BCD的邊長是5厘米,連接BD、DF、BF。求三角形BDF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面對該題,學生能夠通過常規的方法尋找最簡單直觀的思路,教師剛放出題目內容,就有一小組成員立刻站出來:5×5÷2= 12.5(平方厘米)。許多同學沒有反應過來,教師請該同學進行思路轉換的講解之后,要鼓勵其他組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該題,學生的學習探究精神再次得到調動,經過小組熱烈的討論后另一組給出了第二種解法。設:大正方形的邊長為a厘米。三角形的面積=5×5+2+(5+a)×a+2-(5-a)×a+2=12.5(平方厘米)。
結合小組討論,教師為學生創設了適合學生深入思考的區域情境,學生在小組比賽過程中從不同解題思路出發,提高對題目深入理解和拓寬思維的運用過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解題思路及邏輯的嚴謹性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假設和推導解決實際數學問題。
三、發揮小組合作,滿足學生知識交流分享
小組合作是小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針對數學科目的教學,教師可以借助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在課程交流中有效展開對所學知識交流和分享的環節,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分享討論后,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課程的效率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比如,在開展圓錐和圓柱底面積、側面積、體積單元的總結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教學模型,讓學生仔細觀察圓錐和圓柱的差別與相同點,同時在多媒體上列出思維導圖,讓學生在實際觀察兩個立體圖形的過程中聯想兩者計算公式,之后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深入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回答圓錐和圓柱底面積計算公式,再讓學生想象圓柱側面展開圖是矩形、圓錐側面展開圖是扇形,學生通過聯想的方式記憶圓柱與圓錐在體積計算中有一個■的差別,這樣能進一步發散學生思維,聯想兩個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式,從而加深對立體圖形側面積公式的記憶。最后教師結合幾道體積計算的生活化運用題目,引導學生對該類型的題目進行合作探討。
總之,以多媒體進行課堂教授不僅拉近師生間互動距離,也能讓學生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可以通過多環節營造學生課程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生活化場景發掘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踐運用。
參考文獻:
[1]楊綿綿.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0(27).
[2]張惠玲.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