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海成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而現在許多農村學校的師生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些寶貴的鄉土資源。要想剛跨入中學的農村學生愿意寫作文、樂于寫作文,教師們就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找“米”,有米才能煮飯,有素材才能寫出好文章。故此,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風光、獨特物產、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鄉土素材,引領學生觀察、體驗、感悟鄉土文化,引導學生巧妙地把鄉土素材融入到習作中去,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
【關鍵詞】農村中學;鄉土素材;寫作
部分從事農村初中教學的語文教師認為:作文教學投入的時間多,但收效甚微。究其根源,教師們大多在謀篇布局、細節刻畫、文字潤色等寫作技巧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現狀,學生寫作時常常因素材匱乏而“無米下鍋”,所以,憋出來的作文往往“文之空洞,言之無物。”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升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語文教師要想辦法引導學生開渠引水,聚水成河,多方積累素材。筆者帶領語文科組教師在發掘、積累、運用鄉土素材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在此,談談一些粗淺做法。
一、鄉土素材作文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實生活中所看見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而鄉土素材則是最原始、最本真的寫作原始材料,經過篩選、加工原始鄉土材料而寫出來的文章就是鄉土素材作文。鄉土素材作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域性。地域性是鄉土素材作文的本質特征,因為鄉土素材往往是獨一無二的,是別的地方很難復制的。例如,中山神灣的丫髻山、屏山湖、菠蘿、禾蟲等就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其它地方是很難找到一樣的,以這些素材寫出來的文章,會印上深深的地域特征。
2.實踐性。以鄉土素材為主的作文往往需要走出教室,親近大自然、親臨參觀地、親訪名人居……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和實踐寫出來的文章,既真實又可信。如寫丫髻山,必須去爬山、去觀察、去實踐,才能寫出有感情、可信度高的優秀作品。
3.教育性。學生寫鄉土素材的作文時,也是對家鄉自然風光、獨特物產、風土人情、人文遺產、人物故事、滄桑巨變等的再認識。這是一個自我教育和提升的過程,學生通過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和現實,更能激發他們熱愛家鄉景、熱愛家鄉人的情感。
4.宣傳性。鄉土素材作文對家鄉也有一定的宣傳性。學生的作品一旦發表或上傳到互聯網,那么,家鄉的特色就會被放大,家鄉的品牌就會被擦亮,家鄉的景、家鄉的特產、家鄉的名人等就會被宣傳、被認可,而作為本土的學生內心也會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二、親近、觀察、發掘鄉土素材,體驗“鄉味”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而農村中學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是非常珍貴的鄉土資源。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自然風光、本土物產、風俗民情、人文遺產、人物故事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鄉土素材,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親近、觀察、發掘這些特有的鄉土素材。如,中山市神灣鎮“一山一湖兩特產”(丫髻山、屏山湖、菠蘿、禾蟲)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是學生寫鄉土作文的好素材。為了讓學生發掘這些鄉土素材,我們課題組親自帶領學生爬丫髻山、賞屏山湖、游菠蘿地、訪禾蟲田,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詳細記錄、細細品味、用心感悟,積累原始素材,體驗“鄉村味道”。除了親自帶領學生發掘鄉土素材外,我們還將各班學生分成五個大組,給半個月的時間,讓學生們合作收集以下五個方面的鄉土素材: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人文遺產、人物故事、滄桑巨變。通過教師引領,學生合作,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發掘、收集了許多原汁原味的鄉土素材,這一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以后整理、梳理、篩選、分類、積累鄉土素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梳理、分類、積累鄉土素材,積“材”成林
學生收集素材時,大多沒有選擇性,只要覺得是鄉土素材就會一股腦兒收集起來,這些龐雜的素材就像一盤散亂的珍珠,雜亂而無序,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做好原始素材的梳理、分類、積累工作。為了讓學生收集到的鄉土素材分類、有序積累,我們專門利用兩節課引導學生合作分享自己收集到的鄉土素材,師生一起去偽存真,化繁為簡,刪除重復的,留下有價值的。依據以下五個方面積累鄉土素材:1.自然景觀,包括神灣菠蘿地、禾蟲田、屏山湖、丫髻山等自然風光;2.風土人情,包括婚喪嫁娶、生活習俗(清明祭祖、中秋、重陽登山、冬至、春節)等;3.人文遺產,包括舞獅、粵劇、咸水歌、特色民居等;4.人物故事,主要是古今名人、普通人的感人事跡等;5.滄桑巨變,包括經濟發展、政治生活、精神風貌等變化。這些分類好的素材,要求學生積累到讀寫本,聚沙成塔,積“材”成林。
四、熟悉、篩選、活用鄉土素材,“材”為我用
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有效鄉土素材,如果不合理運用,那永遠只是一堆素材。為了讓學生積累的鄉土素材能發揮其作用,根據學生實際,我校采用了多種形式,利用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最大化提升鄉土素材的使用率,進而提升學生篩選、拓展、活用鄉土素材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材”為我用的效果。
1.課前訓練說家鄉
為了讓學生脫口就能說出家鄉的特點,在開展鄉土素材收集活動時,要求班級學生課前五分鐘演講,演講的內容主要是自己的家鄉特色,每位學生依據自己積累的鄉土素材來定主題,如,家鄉美景、家鄉美食、家鄉禾蟲、家鄉菠蘿等,學生在課前五分鐘說家鄉演講中,活用了自己收集的鄉土素材,加深了對家鄉的認識,鍛煉了膽量,也提升了口頭表達能力。
2.演講比賽頌家鄉
課前訓練說家鄉只是演講比賽的預熱,各班學生進行一輪預熱后,我們又在初一級以“頌家鄉”為主題組織了大型的演講比賽。每班推出最優秀的兩名選手參加級組的演講比賽,演講稿必須以家鄉景、家鄉人、家鄉事、家鄉情為內容,通過演講來歌頌家鄉的美。演講比賽評出一、二、三等獎,優秀的演講稿在學校櫥窗展出。通過演講比賽,學生不僅化用了自己積累的鄉土素材,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3.手抄報繪家鄉
演講比賽后,我們還要求各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六人一組),以“家鄉美”為主題開展手抄報比賽,手抄報以風土人情、人物故事、獨特物產等家鄉元素為內容,通過手抄報比賽來展現家鄉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手抄報評一、二、三和優秀四個獎項。獲獎作品在學校櫥窗展覽。通過手抄報比賽,學生合作意識增強了,對家鄉的了解更深了,對鄉土素材的運用更熟悉了。
4.征文比賽曬家鄉
學生積累鄉土素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寫作,只有積累的鄉土素材巧妙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才能算是自己的素材。為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家鄉素材的能力,舉行了“我愛神灣,我愛丫髻山”為主題的征文比賽,學生上交的作品必須以神灣景、神灣情、神灣人等鄉土元素為內容,利用征文比賽,促使學生再一次親近鄉土素材,再一次感受家鄉之美,再一次積累鄉土素材。征文比賽設一、二、三等獎,學生優秀作品在學校櫥窗展出,征文比賽后,學生運用鄉土素材的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有了極大提升。
五、總結、完善、豐富鄉土素材,匯編成冊
經過以上一系列活動后,學生對鄉土素材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在寫家鄉主題的文章時,能較好地選用所積累的鄉土素材。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也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我們對學生在各項活動中所創作的作品不斷總結、完善、豐富,匯編成冊,開發為校本課程,給初一的學生使用。讓凸顯家鄉特色的鄉土文本引領學生愛上寫作文,寫出鄉土氣息濃郁的文章。
鄉土素材是農村中學得天獨厚的寫作資源,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引導學生發掘、梳理、分類積累鄉土素材,以此拓展學生的寫作素材。對于剛進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要讓學生一開始就不懼怕寫作文,甚至愛上寫作文,就讓他們寫自己熟悉的家鄉,通過寫家鄉景、家鄉人、家鄉事來激發愛家鄉的熱情,從而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增強積累素材的意識,掌握積累素材的方法和技巧,為積累文本、情感等其它素材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部編版初中語文七~九年級[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