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云錦
【摘要】本文論述在生本理念下建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實踐,提出以小組合作促進有效交流、自主探究培養自學能力、分層教學促進共同提高、優化評價激發主體意識等實施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生本理念 高效課堂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生本理念”應運而生?!吧纠砟睢庇址Q“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提出的教育觀念”。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相比其他學科,理論性仍比較顯著,教師該如何實施教學,真正將課堂“交還”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現用部編版教材在框架結構、編排立意等方面均不同于原人教版,凸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強調了課程的綜合性,因此,要在生本理念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成效,需注重小組有效合作、自主探究、分層教學、優化評價等策略的運用。
一、小組合作促進有效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主要指學生以討論、協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需要學生更多地參與交流,發表個人觀點,與傳統教師主講的課堂相比,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活躍課堂氛圍,學生也能得到更多練習表達、鍛煉自我的機會,體現了關注學生發展、以生為主的“生本教育理念”。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一課中,有一個章節內容是“學會獨立思考”,為了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隨著思維能力的提升,面對未知又新奇的事物,我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這一知識點,筆者指導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結合目前網絡上熱議的“杠精”“噴子”等現象,探究初中生的“獨立思考”究竟是指什么。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意見分歧:有人引用書本知識或權威意見佐證,有人拿出來自道聽途說未加以驗證的論據,有人無視討論主題抓住對方某一個措辭的漏洞大肆攻擊對方,有人為顯示自己的不同一味“唱反調”,也有人一味附和他人。從小組討論的狀態中,筆者指出:“所謂‘獨立思考,是基于事實,或者參考他人的觀點,所進行的一種個人的思考和分析。剛剛的小組討論中,好些同學沒有‘獨立思考的表現,反而表現出盲從、人云亦云或是不理性的行為,如一名同學為了表現自己的論據的常識性,說了一句‘這太顯而易見了,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另一名同學立刻反駁‘誰說太陽一定從東方升起的,在金星上就是從西邊升起的,這個反駁很不理性,就像網絡上的‘杠精一樣,所表達的內容并不是經過認真思考的結果?!睂W生們沉默了。筆者繼續分析:“讓你們分組討論,是為了讓你們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和辨明是非,目的為解決問題,不是胡亂發言,甚至抬杠,這些行為與‘獨立思考背道而馳?!?/p>
經這一點撥,學生明白了“獨立”并非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一味與人爭論以顯示自己獨特也并非真正的獨立。真正的獨立思考應當建立在事實依據的前提下,就事論事,在主張自己的觀點的同時,要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正確則接受,不贊同則提出合理的理由,而不是為維護自己的“面子”硬扛到底。
可見,正確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既能促進生生之間的交流,也能從這樣的學習形式中發現問題而指點學生改變觀念、改變策略,主體都是學生,目的都是促進學生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分組原則不應浮于形式,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及相互交往等情況,如將活躍的學生和沉默寡言的學生分作一組,每組中搭配優、中、差成績的學生等,使不同特點、不同水平的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影響、相互鼓勵,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學習,并能有所收獲。
二、自主探究培養自學能力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材編排的素材、案例較多,教師授課時,難以做到每一章節、每一小點都能解釋清楚,所以教學應該有詳有略,略的部分需要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了解。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課堂進程仍然是由教師主導,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很難培養起自學能力。對此,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多設計一些探究性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依法行使權利》一課時,按照常規的教法就是教師根據教材羅列出重難點內容,如了解行使權利的界限、了解維護權利的程序、理解維護權利的方式等。但這樣的教學平淡乏味,難以激起學生聽課的熱情,也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由于這一章節內容涉及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廣泛、行使權利的程序復雜、維護權利的方式多樣等知識點多且瑣碎,學生識記、理解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筆者在準備“維護權利守程序”的教學內容時,設計了一次模擬法庭審判的活動:利用網絡搜索一些相對簡單的代表性案例作為庭審案例,讓學生分別扮演現實法庭中的審判長、公訴人、辯護人、書記員、被告人、原告等角色。為了能夠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查找資料,學習庭審時可能要用到的知識,并梳理整個案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積極查找確認所涉及的法律法規條文,了解整個庭審流程。之后,學生根據所掌握的資料撰寫了起訴書、辯護意見及判決書等書面文件。模擬法庭“開庭”時,由于準備工作做得較為充分,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在“庭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紛紛援引法律條文、陳述觀點、批駁對方論點。
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由于目標明確,且能親自參與,學生非常主動地學習課本的相關知識點,并通過實踐對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學習效果較為理想。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需求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了自學能力。此外,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分層教學促進共同提高
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所以班級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會不同。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視同仁”,而要“區別對待”,即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及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個水平相近的群體,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組內成員相互作用下,學習上能夠獲得相應的提高。這種教學策略稱為“分層教學”。在分層教學中,教師不一定要明顯地將學生分組,但在教學設計中,務必要分層設計內容,讓不同難度的內容對應不同水平的學生,讓學生在與自己適配的學習內容前,能夠自信地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深深淺淺話友誼》這一課,教學目標是理解友誼的特質,體會人際交往和友誼的深刻意義,并掌握正確處理友誼問題的原則和方法。筆者在備課時,將理解友誼的特質作為教學的重點,將掌握維系友誼的有效方法作為教學的難點,因此,先設計提問“在友誼中,什么特質是最重要的呢”作為導入問題。這個問題比較簡單,答案也不復雜,潛力生也能回答。在此基礎上,拓展與友誼的其他話題,如“怎樣理解友誼?友誼的特點是什么”,可以請中上生回答。接下來深入到維系友誼的方法層面,提出“如何對待友誼中的競爭?如何維系友誼”等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可以請學優生先回答,讓學優生的回答給中等生、潛力生一定的啟發和示范作用,為他們提供思考的方向。如此分層設計問題,既遵循了由易到難的原則,也考慮了學生均衡發展的需要,讓基礎薄弱學生能夠積累知識、鞏固基礎,讓中上生的思維得到點撥,知識深度有所拓展。
總體而言,分層教學策略遵循學生個體差異與身心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充分凸顯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有梯度的學習中,逐步縮小差異,達成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標。
四、優化評價激發主體意識
長期以來,教學評價的評價者都是教師,學生只處于被評價的地位。這種以教師為唯一評價主體,將學生排斥在外的教學評價,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發展,也不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更難以發揮教學評價的最優作用。由此,教師應該在課堂評價環節適當放手,并積極培養學生的評價意識,讓學生也能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之一。筆者比較注重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激勵和判斷等多種作用,經常在評價環節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親情之愛》一課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一個以“我的家,我的愛”為主題的現場即興演講活動,讓學生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親情故事。大部分同學都是通過講述表達故事內容,但有一名女生別出心裁,她全場沒有說一個字,而是采用舞蹈的形式,創編了一個父母從相識到相愛的故事;另外還有兩名女生和一名男生,通過扮演情景劇的方式,表演了一個一家三口日常相處的故事?;顒咏Y束后,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最佳演講者,其中得票最多是全程沒有說一個字的舞蹈表演,其次是三名同學一起表演的情景劇。筆者讓其他學生對這兩個表演評一評,說說給他們投票的理由。生1:“活動的主題是‘演講,誰也不會想到用舞蹈這種肢體語言去演講,從她生動的表演中,我不但看到了她扎實的舞蹈功底,還看到她獨特的創意,我覺得這是一種特別高級的演講,無聲勝有聲?!鄙?:“三人小組的情景劇也許有提前練習過,但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創編出完整的故事,并且表演者的配合行云流水,動作、神態都無可挑剔,只是臺詞方面有點欠缺,如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練習,相信他們能克服這個困難?!薄瓗酌钣畜w會的學生發表評價后,筆者對整個活動進行總評價:“這次活動開展得非常成功,因為有全體同學的積極參與,無論是參與演講的同學,還是參與評價的同學,你們的表現都很出彩。特別是獲得票數最高的四名表演者,你們的認真、創意、合作,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而評價這兩個表演的同學,你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看到閃光點,也看到不足,你們評得仔細、評得認真,很棒!”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突出其學習主體性,必然要他們成為評價者中的一員。在以上的活動評價環節中,教師有主有次地推動評價開展。先是讓全班同學對所有的演講投票,投票完成后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演講進行評價,接著教師再總評,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客觀的、合理的,對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推動學生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以生為本”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個體差異、能力發展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分層教學、優化評價等方式,便可以有效地建構起高效的課堂。
作者簡介:盧云錦(1974—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學校管理。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