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當前課堂教學現狀入手,分析“互聯網+”背景下課堂教學優勢,提出要利用“互聯網+”的有利資源,通過創設新課堂教學情境,注重個性化學習,拓展學生認知空間,實現課堂高效互動等手段,構建有效的“互聯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互聯網+ 有效教學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領域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日益深入,“互聯網+”的發展策略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應全面貫徹“互聯網+”的指導思想,利用互聯網的有效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如何?“互聯網+”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哪些優勢?如何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有效教學?筆者帶著這些問題開展了“廣西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支持項目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現根據自己的調研以及實踐,談三點教學思考。
一、“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讓人們在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仍然面臨著一些困境。筆者對所在學區的5所小學開展調查,通過訪談、問卷調查、推門聽課等形式進行集中調研,發現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缺乏
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僅靠教師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然而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中不會主動提問,遇到問題也不敢請教老師或同學,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主動探究學習的動力和欲望。
(二)課堂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參與其中,有的答不出來,有的答非所問,導致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不佳。在這樣沉悶枯燥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效果都不能得到保證。
(三)學生過度依賴互聯網
互聯網資源異常豐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獲取相關的知識,然而在調研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做課后作業的時候比較依賴網絡,因為從網上很輕易就能夠找到答案,這就會導致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就上網搜索答案,不愿意再主動思考、深入探究。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互聯網+”課堂教學的優勢
“互聯網+”是一個豐富的知識庫,教師可以從中找到豐富而有效的資源,這些資源將會為課堂教學帶來巨大的優勢,為教學活動的持續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語文課變得有趣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形式單一、內容乏味,容易讓課堂陷入低效和無效。這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融合聲、像、圖、文等信息技術,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將所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讓課堂變得輕松有趣。
如,筆者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地處桂東南的學生也許從未經歷過下雪,因此對下雪的情景缺乏感性認識,如何模擬一個逼真的教學場景,勾起學生的求知欲,則成了教師備課的重點。筆者借助電子白板,先以“影像”將雪花飄落的場景呈現在學生面前,再以“聲音”模擬呼嘯的北風,創設了逼真的下雪場景,同時配合“文字”說明:“下雪了,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學生就會置身于預設的下雪場景中,對下雪的場景有了較直觀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勾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這樣教學,為師生的交流搭建了一個有趣而靈動的認知平臺,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可以巧妙運用“拖拉”“透鏡”等功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仍以《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為例,運用電子白板“拖拉”或“隱藏”功能把“小畫家們”請到雪地上,用“透視鏡”在雪地里找出在洞穴中冬眠的青蛙,這樣,課堂教學變得與游戲活動一樣有趣,實現了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完美融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大幅度提升課堂容量
“互聯網+”模式下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區別。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因為教師所掌握的信息要遠遠多于學生所掌握的信息,這是一種不對等的教學情況。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通過整合網絡資源和課堂素材,能夠讓學生從原來被動接受的角色發展成為主動的探究者,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知識搜索,查找自己想要補足的知識,或者是對新知感到好奇的內容,由此掌握一些與之關聯的新知信息。通過“互聯網+”,學生在新課學習之前就有了知識儲備,不但突破了原有的認知局限,使得課堂的容量和以往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學習的空間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將有關詩人創作這首詩歌的相關背景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或是將制作好的誦讀視頻在課堂上播放,既增加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能激起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探索,甚至是激發學生探究寫詩技巧的拓展訓練,有效地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容量。在詩歌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將有關內容精心制作成形象、具體的微課視頻:(1)本節課需要掌握的生字詞:照、煙、爐、掛、川;(2)這首古詩的作者和主旨;(3)古詩每句話的含義、斷句;(4)對重點詞的理解,如“生”字和“掛”字的妙用,在課堂上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播放講解給學生聽,全面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容量。另外,教師還可以將這些極富渲染力的微課視頻上傳到QQ群、微信等網絡平臺,學生不受播放次數、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自由地下載、觀看和學習,全面提升學生對《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的認知和理解,有效提升課堂復習的效果,為學生較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技能創建良好的條件。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要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
如,在教學古詩《山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讀通順詩歌后,逐一對每個句子進行翻譯,甚至讓學生抄寫整首古詩的翻譯。這樣教學會慢慢失去吸引力,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的渴望。為此,筆者利用“互聯網+”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先以富有詩意的語言引入《山行》。課件的呈現和音樂的完美結合,將學生引入到“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深秋時節,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由此轉入《山行》的誦讀感悟。對詩句的理解,通過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反復朗讀基本得以解決。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用唯美的語言、低緩的語速,使學生沉浸于詩句的意境之中。最后,再緊扣《山行》中的最后兩句,激發學生的聯想,加深學生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感悟和體驗。
三、構建“互聯網+”有效教學策略
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讓“互聯網+”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輔助手段。如何構建“互聯網+”教學策略,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到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給學生帶來樂趣,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和高效發展,這是當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學習是從疑問開始的。心理學家認為:“發現問題是思維的第一步,回答問題是第二步。”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媒體,根據互聯網中收集的資料,創設各種條件,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掉落呢?”這是學生可能會質疑的問題。教學時,筆者以此為突破口,采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掉落呢?”問題一出,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他們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小葫蘆掉落的原因。筆者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中間兩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設計好的動畫視頻,通過人物對話,讓學生領悟到問題產生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在這個過程中,視頻資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有效理解和記憶。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問題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的位置,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學生個性化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學生沒有任何主動意識,只是被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而將“互聯網+網絡資源”這種先進的教學方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夠對課堂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也會幫助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資源完成知識的搜索、積累和篩選,這樣做不僅能夠節省大量的時間,還能使我們的課堂容量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也擴大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就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文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素養。
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文前,筆者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課中再提供學習資源網站,讓學生根據問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興致勃勃地在網上查找資料、甄別資料、選擇資料,進而解決問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樣的課堂教學好處在于:一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把握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進度;二是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指導,此時學生的“學”是在教師指導背景下的學,而不是盲目地在網上遨游;三是轉變了教學方式,教師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條件,讓學生能放開手腳自己學,徹底發揮網絡優勢,構建自主課堂。
(三)拓展學生認知空間
教師課前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進行搜集和整理與新授知識相關的資料以及拓展性資料,并在課堂中將所學的新知識進行拓展,以達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認知空間的效果。
如,在教學《黃山奇石》時,筆者搜尋了黃山的圖片以及相關文字資料給學生看,讓學生說說都看到了什么,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學生積極發言后,筆者說道:“黃山的石頭是這樣的神奇有趣,課文也寫得神奇有趣,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好幾處奇石,你們想不想去看一看?”接著引導學生通過聯系課文內容和結合生活經驗,感受黃山奇石的神奇和美麗。在拓展提升環節,筆者說道:“黃山與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并稱五岳,想不想和老師一起欣賞一下它們的美麗風光?”最后多媒體課件出示五岳的風景圖以及相關的文字資料,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進而培養學生對祖國江山的熱愛之情。
(四)實現課堂高效互動
“互聯網+”信息環境下的網絡教學資源,均以文字、圖形、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方式呈現給師生,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創設了生動、形象、接近實際的學習環境。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時,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本班學生大部分沒有去過錢塘江,一部分學生甚至沒有到過海邊。對沒有見過的事物,沒有生活經驗的基礎,即使學生的想象力再豐富,也沒有辦法感受到錢塘江潮水的雄偉與壯觀,這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決定借助“互聯網+”的手段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筆者先讓學生利用家里的電腦上網搜集關于錢塘江大潮的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料,初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和雄偉壯觀。在課堂教學時,筆者又給學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讓學生直觀觀看“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景象,“互聯網+”信息環境下的文字、聲音、視頻圖像、動畫,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親自”看到了錢塘江大潮,獲得了親身的體驗。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結合視頻理解文中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這樣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而且,因為學生已經觀看過視頻,所以能在朗讀的時候邊朗讀邊進行想象,從而讀出“錢塘江大潮”的雄偉與壯觀。
由此可見,通過視頻的展示,不僅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文內容,還把學生帶到了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總之,隨著“互聯網+”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這需要教師既要看到當前課堂教學面臨的困境,又要看到“互聯網+”的課堂教學優勢,想方設法將“互聯網+”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相融合。教師要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情境,注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拓寬學生的認知空間,實現課堂高效互動,從而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玉林市玉州區大北小學“互聯網+”教育資源應用試點實驗研究互聯網+課堂有效教育教學探究》(課題編號:2018ZJY17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紅梅,女,在職研究生,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語文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等。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