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小學生排斥、厭惡數學學習等現狀,論述教師挖掘數學教學中美的元素展開教學,讓學生愛上數學學習的策略,提出與學生一起歸納數學口訣、運用圖示進行教學、結合故事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等建議。
【關鍵詞】美的元素 小學數學 口訣 圖示 故事
長期以來,一提到數學,大多學生腦海中呈現的都是枯燥無味的數字、繁瑣復雜的運算以及苦澀難懂的定義等,不少小學生排斥甚至厭惡數學學習。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教師要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可以挖掘數學教學中美的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趣味性,改變對數學的負面認知:數學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寫寫算算,除了數字、公式等,數學其實還蘊含著非凡的美學,有著無窮無盡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漸漸愛上數學,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探索、突破自我。
一、歸納口訣,讓數學學習妙趣橫生
數學的邏輯性非常強,數學語言具有嚴謹、簡潔、準確無誤等特征。教師在表達數學信息的時候,除了注意自己是否能夠準確表達出數學知識的原意,還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發掘美的表達方式,讓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精彩紛呈。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配合豐富的肢體語言,利用口訣、故事等方式進行表述,讓課堂妙趣橫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相對輕松和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帶分數乘法時,筆者針對小學生喜歡動畫片的特點,將“帶分數乘法的步驟”進行分解、組合制作成Flash動畫,并在新課開始之前與學生一起觀看,學生立馬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觀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學生初步感受到動畫片中隱藏的數學邏輯和巧妙的計算細節,不過,“帶分數乘法的步驟”對小學生而言過于冗長,不方便學生記憶。于是,筆者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概括歸納“帶分數乘法的步驟”:“哪位同學能用簡潔的話語概括帶分數乘法的計算步驟?”學生充分開動腦筋,一名學生說:“一化假,二約分,三相乘?!边@句話能夠將計算邏輯表達清楚,并且字數減少了不少,不過仍然不夠簡潔。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計算口訣:“我們再給它做一點小小的改動,看能不能更加簡潔一些?!睂W生一聽還能繼續改進,更認真地聽講?!耙换s三乘?!惫P者說出這句口訣的時候,學生為之一振:冗長的計算步驟竟能濃縮成為六個字的口訣,簡明扼要,朗朗上口又容易記憶!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被喚醒了,每次遇到需要記憶的數學知識,他們都會有意識地進行概括歸納,尋找“口訣”,數學學習變得妙趣橫生。
教師發現教學中口訣美的所在,引領學生進入簡潔的數學王國,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圖示,讓學生喜歡數學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不足,但是他們好奇心強,對具體形象、新奇的事物極有興致。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充分根據小學生認知規律,發掘并利用具有美感的圖示等進行教學,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將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讓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美妙、生動起來,使得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中存在美,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其漸漸喜歡數學。
例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的時候,只看規律的文字表述“交換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小學生腦海中的規律是抽象的、不清晰的。為了使小學生清晰地理解乘法交換律的內容,筆者突發奇想在課堂上制作了一張圖畫,并提出問題:“在圖中,一共有多少個玩具熊,怎樣計算?有幾種算法?”接著,筆者在黑板上畫出小熊的圖畫,注意將小熊排列得整齊、美觀,既保證圖示的美觀,又讓學生易于發現數學規律。
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之后,筆者引導他們進行更進一步的觀察:“橫向觀察,每一行有6個玩具熊,共有4行,算式為6×4=24;豎向觀察,每一列有4個玩具熊,共有6列,算式為4×6=24。”隨后,筆者引入另一個例子,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筆者繪圖如下,這時可得到算式7×3=21,3×7=21。
筆者將四個等式板書出來,排列整齊,提出問題:“四個算式有什么不同之處?又有什么相同之處?”最后讓學生總結得出乘法交換律。
如此一來,教師借助形象具體的事物,使學生能夠看到一幅生動形象、井然有序的圖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圖畫,得到不同的算式,讓他們體會到不同算式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不同算式計算得到的最終結果卻沒有明顯不同,突顯數學的不變美。如果將上述算式進行整合,可以寫成如下兩個算式。
在彰顯數學對稱美的同時,形象地展示乘法交換律,如此一來,小學生腦海中的乘法交換律變得具體、形象,數學知識對他們而言不再是抽象的、難以記憶的,而是具體的、具有美感的,學生會漸漸喜歡上數學。
三、結合數學故事,引導學生不斷探索
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數學家的故事或與數學相關的故事,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數學故事,與學生共同探究、體會故事中的數學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促使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高斯求和是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即計算1+2+3+……+100的結果。雖然學生都知道高斯的故事,但是免不了對其中的計算存在疑惑,尤其是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甚至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奧秘”。在實際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地對問題進行講解,總結得到計算的公式,會給學生造成只要記住公式就能解決類似問題的錯誤理解;有些學生不清楚這里面的50個數具體是怎樣得到的,看到冷冰冰的公式就產生了畏難心理。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在教學中板書如下一組算式,并引導學生發現等式的特點:①式右邊的每個數字和②式右邊對應位置的每個數字分別相加都是等于101;②式右邊是①式右邊的倒序,而且兩式右邊的項數相同,都是100個數相加。
x=1+2+3+…+100? ①
x=100+99+98+…+1 ②
學生觀察板書,很快便得到:①+②得2x=101[×100],x=[101×1002]=[(1+100)×1002]。筆者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得出的結果,學生基本能夠理解“[n(1+n)2]”這個計算公式的內涵,既向學生展示了數學的簡潔美,又帶給學生深刻的啟示:數學方法不計其數,我們要努力探尋、不斷優化,追求更美、更容易理解的解題方法。
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讓學生獲得數學美的熏陶,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突破自我。
這個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數學教學中有許多美的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讓深奧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改變學生“數學難懂、數學難學”的畏難思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逐漸愛上數學,并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榮森.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展示數學之美[J].遼寧教育,2019(4)
[2]郭大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之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6)
[3]馮雪峰.淺談小學數學教材對美育因素的把握和挖掘[J].名師在線,2016(6)
[4]劉建.讓課堂教學充滿“數學美”——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的思考和體會[J].新課堂導學,2014(7)
作者簡介:黨凱(1972— ),廣西北流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