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宵君
【摘要】人文地理學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結合人文地理學學科特性,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通過翻轉課堂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發揮二者的協同優勢,構建適應課程目標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家國情懷,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 課程思政? 翻轉課堂?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3-0038-0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要求:一、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各類課程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之與思政課形成合力,發揮協同效應;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自覺、主動地“感悟”思政元素,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適應新課改要求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效課堂模式[2],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結合人文地理學專業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過翻轉課堂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發揮二者的協同優勢,構建適應課程目標的教學設計,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一、“人文地理學”翻轉課堂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一)人文地理學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新時代,人文地理學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3]。人文地理學為政府和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決策建議和科學依據,在國家建設,尤其是在經濟區位、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國土空間規劃中起到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對提高學生的人文地理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人文地理學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傳統教學方法提供資源有限,缺乏深度與趣味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講授法,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這種模式擔負不了新時代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重擔。而且線下傳統面授課堂枯燥、沉悶,缺乏趣味性和深度,學生參與度低,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
第二,教學內容滯后,思政元素有待挖掘。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時效性很強的學科,是研究領域乃至研究方向均處于變化中的學科,且課程知識、案例常處于更新狀態[5],其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而紙質版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有限,無法跟上學科發展步伐。
(三)翻轉課堂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習過程劃分為課前自學、課上討論、課后探究三個階段,是一種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互聯網+教育”的高效課堂模式。因此,針對人文地理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翻轉課堂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發揮二者的協同優勢。
二、人文地理學課程思政實施思路
(一)課程目標——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大學生
專業課的課程目標一般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三大類,三大目標相互融合,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的優秀大學生。其中,素養目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人文地理科學素養,是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和延伸。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民族自豪感。人文地理學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豐富,學生通過了解中國近現代人地觀、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的飛速發展、新型城鎮化進程、政治地理格局等,并通過與其他國家、地區的橫向對比,再結合當今百年變局的形勢,能夠客觀認識我國的發展現狀和所處的局勢,認清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培養家國情懷,自覺參與國家和社會建設。
(二)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人文地理學課程中思政元素豐富,素材選取廣泛,具備開展課程思政實踐的可行性。例如,梳理生產力發展進程和人地關系理論演進,能夠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分析民俗地理、區位論、宗教地理等,能夠促使學生正確認識人文事象空間地理分布,樹立區域觀;分析人口發展理論,結合“三孩政策”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能夠使學生客觀認識我國人口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正確認識我國的人口政策;分析城市化動力機制和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能夠使學生客觀認識我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問題,樹立全局觀,自覺參與我國社會發展建設,等等。
(三)教學過程——結合國家發展戰略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在服務于國家戰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國家大事和時事政治,比如在學習第十一章“政治與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時代背景、內涵實質等,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大國氣質和大國擔當,培養學生的大國自信,最終踐行“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在學習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問題”的時候,帶領學生學習認識“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等提出的背景、內涵、措施等,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人文地理學素養和家國情懷,最終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三、人文地理學翻轉課堂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設計
針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習過程劃分為課前自學、課上討論、課后探究三個階段,人文地理學翻轉課堂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設計著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課前——優化線上教學資源
課前自學采用線上教學,即將課程資料與網絡資源進行資源共享,學生在課前按照要求,通過線上資源自主學習課程理論知識。該過程限定特定的教學時間,學生可以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因此,翻轉課堂與課程思政融合,必須具有豐富教學資源。一是制作或選用教學資源的時候,必須保證質量與效果,保證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激發學生的觀看興趣。二是要結合課程知識,豐富教學素材,必須選用經典案例,結合國家新時代的戰略與政策,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領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二)課中——豐富教學手段
翻轉課堂的成功與否,學生的課前自學成果至關重要。因此,課中即課堂面授過程,首先教師要確認學生課前自學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課堂前測,即課程開始,教師應該針對學生課前對線上理論知識的學習進行提問測試,然后針對性地講解重難點問題,確保學生真正掌握課程的理論知識。其次,教師應充分利用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通過案例分析,加強引導,啟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最后,結合課程理論知識,通過經典案例,開展知識點、價值觀與感悟的分組討論。安排學生查閱資料、生講生評、生講師評,在講述與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增強自信心、獲得感。與此同時,引入的思政元素不僅引發學生思考,而且更加深入學生內心。
(三)課后——創新教學評價方式
翻轉課堂的課后環節,要求學生對于知識鞏固提升。因此,教師應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準確把握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一是要求學生完成網絡平臺的測評,查驗自身的知識掌握水平;二是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感悟上傳至平臺,以便課后隨時查閱;第三,結合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鼓勵學生加強對時事熱點的把握,比如多看新聞、刷學習強國、關注相關微信公眾號的推送等,了解當今時事熱點,為課堂學習提供現實指引;第四,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參觀實踐教育基地等形式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落地,在實踐中升華,提升科學素養。
四、結語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格局背景下,需要全面提升高校課程思政的水平,使當代大學生認清當今國際局勢,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家國情懷。在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中,需要豐富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打造精品素材和創新教學方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習過程劃分為課前自學、課上討論、課后探究三個階段,是“互聯網+教育”的高效課堂模式,不僅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推廣使用翻轉課堂進行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能夠更加有利于實現專業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三大目標的融合,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人文地理學課程利用翻轉課堂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方式,結合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和翻轉課堂的特點,初步探索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但是,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課程思政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現今人文地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仍需要從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手段和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張樂,張云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1):36-38.
[3]陳展圖,黃婷,農愛香,等.新時代背景下人文地理學系列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討[J].教育觀察,2021,10(17):39-41.
[4]蔡運龍,陸大道,周一星,王緝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彥威,張鐿鋰,劉衛東,王勁峰,宋長青,冷疏影,王民.地理科學的中國進展與國際趨勢[J].地理學報,2004(6):803-810.
[5]陸大道.變化發展中的中國人文與經濟地理學[J].地理科學,2017,37(5):64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