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瓊
摘 要:當前階段,新課改進程的整體推進,使得校本課程的優化改革成為現代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甘南藏區卓尼縣在推進校本教學開發的過程中,應基于國家規定的三級課程教學機制,在合理融入本土文化內核的同時,通過評價體系的優化建設,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認識等進行積極引導,深度挖掘卓尼藏區特殊的、豐富的教育資源,逐步構建起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促進甘南藏區文化傳承現代化發展、經濟與社會的穩定、高速發展。針對特色校本評價機制的建設問題,立足課程開發實際,面向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轉變理念;創新教學;綜合評價
一、 引言
在節日方面,藏族的各種傳統節日,包括藏歷新年、曼拉節、毛蘭木節以及雪頓節等;在飲食方面,包括糌粑、蕨麻酸奶、麥索、純天然的牦牛肉和羊肉等卓尼藏區特色飲食;在服飾方面,包括牧區分布較為廣泛的車巴服飾、半農半牧地區的提提瑪服飾以及農業較為發達地區的三格瑁服飾;在工藝方面,包括酥油花、洮硯加工、唐卡制作等傳統工藝;其他方面,卓尼紅色文化、土司文化、卓尼的脫貧攻堅之路都能作為校本文化課程的重要資源,為民族文化的滲透與傳承提供支持。在構建校本文化綜合課程評價體系時,應優化課程開發形式,以民族文化與本地教育的發展需求為導向,從而全面提升評價指標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二、 結合卓尼藏區文化發展特點構建校本評價機制的必要性
(一)校本文化課程建設缺乏戰略性
甘南藏區卓尼縣屬于邊遠農牧區,在語言、醫學、飲食、服飾、舞蹈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發展特征。如巴郎鼓舞,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化價值與教育價值較高。但由于卓尼地區的人口居住形式較為分散,中小學教育基本上以寄宿制為主,使學生與社區和家庭相處時間偏少,社區、親子、代際文化傳承基本被割斷,導致專業教學與民族文化教學、家庭文化與地區文化斷裂,教育體系規劃存在沖突,缺乏戰略性,這樣不僅會削弱其學習動機,而且還會使民族文化、家庭文化和學校文化之間的斷層不斷加劇。
(二)學生鄉土情結相對薄弱
當前,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生活常識、正確價值觀的人才,使社會各行業發展有著充足的人才保障。勞動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就業優化分布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從實踐調查來看,由于邊牧地區的本土教育滲透性不強,導致學生群體對本土文化發展認識不深入,缺乏民族認同感,鄉土情結相對薄弱,對學生的未來學習與就業都有著不利影響,不僅造成了文化教育資源浪費,同時,也導致了成千上萬的失業者陷入收入不足的困境中而痛苦掙扎,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校本課程開發與評價活動缺乏針對性
在學校開展校本課程實際開發工作時,課程規劃缺乏針對性,對卓尼本土文化特征與發展情況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映,致使邊遠農牧區學生在一種被動的、背離自身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的狀態下,接受來自主流文化的熏陶與洗禮,導致文化失調的現象。與此同時,在課程評價機制的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多元文化發展的協調性與差異性,對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缺乏正確的引導手段。基于此,學校應在多元一體的前提下,加強聯合,共同捍衛主流文化,建立穩定有序的社會政治經濟秩序以促進國家的發展進步。
三、 推進校本教學評價機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一)優化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路徑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鼓勵開發校本課程以彌補國家課程中地方文化的缺失,而甘南藏區既有開發校本課程的強烈需求,同時本土文化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為課程開發與教學評價機制的優化調整提供了助力。現階段,學校在校本教學課程整體建設過程中,應綜合甘南藏族卓尼縣的飲食、建筑、服飾、舞蹈與相關遺跡等資源,基于多元共存的文化發展原則,以學生差異性發展需求為導向,建立起專業性、針對性的課程評價體系,為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指明方向。加強著眼于傳遞、體現多元文化的課程建設,將會成為邊遠農牧區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素質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校本教育應立足實際,根據三級課程的規范要求,融入本土文化,加強對本土教育資源的內化。對于學生群體而言,他們接受基礎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上大學,也具有一些學習與農牧業生產、生活有關的實用的知識與技能的客觀需求。針對該種情況,學校不僅應注重學科教育,還應立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與就業發展需求,在校本課程建設時,滲透本土民族文化,提升學生的鄉土情結,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建設工作,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青年人的聰明才智,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三)提升學生群體的文化認同感
卓尼地區的藏族文化傳承悠久,由于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自然環境,形成的民族文化表現也極具特色。建立針對本土文化的綜合校本評價機制,其目的是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在未來積極投入到邊牧地區發展建設中去。現階段,卓尼縣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洮硯文化、飲食文化、生態文化與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多元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通過本土校本文化課程評價體系,對民族文化教學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可以在積極引導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對待本土、民族歷史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積極學習其他民族和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提升學生群體的文化認同感與愛國意識。
四、 優化民族文化教育校本課程綜合評價機制的有效對策
(一)轉變文化教學思維,組建專業性的課程評價隊伍
新時期,為提升本土民族文化相關課程的整體教學質效,學校應逐步轉變校本教學思維。首先,學校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投入。鼓勵教師與專家進行探討交流,并定期進行反思,讓教師向有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前輩請教學習等;其次,學校在推進課程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的同時,也需要對教師績效管理體系進行改革,強化職業素質、思想認識等方面的教育引導,讓教師樹立起端正的教學態度。例如,在學習卓尼土司文化相關課程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政教合一的卓尼土司政權和它的發展沿革,明白它曾對當地乃至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產生的極深的影響,及對維護其轄區內藏族統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的感情;最后,學校應該創建一個以教師為主的校本課程評價團隊。按期組織評價活動,不斷進行互動交流,拓展教師專業交流與經驗溝通的渠道,為教師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