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英
【摘 要】在國家快速發展的當下,青少年的品格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是他們健康成人及綜合發展的根本。若離開了科學規范的道德觀念與根本的法治教育,學生便會很難形成個性化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針對著學生的學習現狀與心理年齡特征來系統地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升他們的法治觀念,培養自律性,使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經驗,對該問題進行簡要分析,為他們未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初中教學
一、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與社會
在當前信息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學生長期在一個多元信息覆蓋的環境下成長,很難形成“社會認同感”,這與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背道而馳。而且在傳統的教學活動當中,語文、數學等文化知識學科非常重要,其它諸如美術、音樂、德育方面的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從屬地位。正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地位相對不高,愿意從事這一課程教學的教師自然就少。另外,學校對于教師教學工作的認識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分數與升學率,導致教師也只是將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灌輸,沒有認識到合適教學方法的作用,導致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阻礙多方面的綜合發展。
(二)教師與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題材始終局限于課本內容,教學內容缺乏活力,使得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失去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根本意義。道德與法治其實是源自于生活的一門課程,如今,道德與法治的教材通常設置得較為淺顯易懂,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沒有起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效果。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脫離,學生對較為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知識容易缺乏興趣,同時,處于青春期狀態的初中學生對傳統的事物和教學方式接受能力較低,難以引起對這門學科的重視。每個學生因為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不同,使得他們自身的特點也不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導致教學活動逐利性特點逐漸顯露,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急于求成,不加區分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現一刀切的現象,將學生的差異性拋在了腦后。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學習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擁有著性格叛逆、情緒波動頻繁等特征。由于中學生年齡尚小,缺少生活經驗和閱歷,加上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初中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感覺比較枯燥乏味,久而久之會對該學科產生厭倦,失去學習興趣。面對這樣的教學限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強制灌輸的意識形態,而是要啟發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總結經驗,在此期間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身邊新聞時事等內容,提煉道德與法治知識精華,讓思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學生借助生活經驗自覺進行思考,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依法履行義務》這一課進行講解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盡快投入到學習中來,教師便可以列舉出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教師可以用趙春光醫生所寫的《家書》作為課堂導入的材料,家書之中蘊含的感情深厚,體現了趙春光醫生的奮斗精神以及對父母的牽掛之情。之后教師要邀請一名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家書內容,并講解“醫生救死扶傷的義務”的內容,進而引入到依法履行義務的主題之上。然后,教師可以再次運用“某企業逃稅”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受其中的危害,包括逃稅目的、過程以及危害,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必須認真的履行義務,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時事新聞與教學內容相互融合,逐漸步入常態化模式,學生通過對時事政治的理解,能夠更容易接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新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開展情感教育,提升學習體驗
任何教學活動都需要講究一定的教學方法,這既是對教學活動的創新,也是提高教學活動實效性的重要手段。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有許多教學內容都是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可以用實踐活動的方式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提升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教師要通過教學情景的設定來促進學生得到不俗的情感體驗,提升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解有關愛國的知識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來到軍隊退休干部休養所等場所,請退休的老革命同志講一講戰爭年代的故事,講一講當時時代環境的艱辛,借助這些感人的事跡,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初中生在聽到這些故事之后,就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輩在戰爭年代的不易,激發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懷。又比如教師在講“家鄉”的知識點時,便可以帶領學生來到一處自然風景優美的場地,有山有水。教師要對學生說道:“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家鄉是非常美麗的,不僅有高樓大廈,也有著綠水青山,所以大家以后都要為現代城市建設做貢獻,保護家鄉的自然環境,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通過這樣的方式,便可以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核心素養。
(三)創建合作小組,增加互動機會
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建立學習小組。通過劃分小組,學生之間就可以主動交流知識點,能使他們充分發揮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將學生劃分為每組4-6人,建立學習互助小組,并且進行小組人員合理分工,選出一名擔任小組的組長。然后教師便可以對學生發起探究性任務,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講解《自由平等的真諦》這課時,如果按照常規的口述理論和記錄筆記的教學模式,很難培養學生的法治認同感,因為學生很少接觸到我國的法律信息,不明白我國奉行的法治、法律政策的作用。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憲法做為切入點,準備一些關于憲法規定的幻燈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四個詞語為導向。根據教材中給出的問題,“如何理解自由應受到必要的限制?”讓各小組之間進行激烈地探討和思考,最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們的回答作出總結,并為他們布置實踐作業,使其借助信息技術查閱一下我國對網絡言論方面的法律規定,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理念,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學習能力;開展情感教育,提升學習體驗;創建合作小組,增加互動機會這幾大關鍵方面,使學生的初中學習生活充實起來。
【參考文獻】
[1]彭雪梅.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10):14-15.
[2]王芳.面向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兼談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J].中小學電教,2020(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