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娥
【摘要】學前兒童正處于人生啟蒙的關鍵時期,通過教師引導開展科學啟蒙,能夠為幼兒科學素養的形成奠基。我們常說:“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币虼耍瑧攲⒖茖W教育納入到幼兒園教育體系中。但由于實踐的局限和其它客觀原因,致使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不合理、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組織形式及方法不恰當、缺乏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等,這導致幼兒園科學教育墨守成規,自主探究及創新精神不足。本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合理安排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采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學教育評價體系等改進策略,以期能夠突破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瓶頸,從實際角度出發,給予兒童獨立探索的空間,著力對兒童科學探究能力及科學精神進行培養。
【關鍵詞】科學教育;問題分析;策略研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感受探究過程、培養初步探究能力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在科學領域教育實踐中,由于幼兒教師科學素養不高、教學方法陳舊單一以及幼兒園所需教學資源缺乏等原因,導致開展的科學教學活動成效不高,幼兒的探究能力沒能挖掘。
一、分析幼兒園科學活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存在偏差且內容選擇不均衡
一直以來,都存在科學教育等同于單純知識教育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幼兒園所開展的科學教育目標存在偏差,關注點更多聚焦于幼兒科學知識的掌握上。但在幼兒階段,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利于幼兒的終身發展,反而會制約幼兒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的塑造。同時,幼兒科學教育內容應當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涵蓋面應廣,涉及動植物、環境、自然、生活等多個領域,但凡是幼兒感興趣的都可以創設條件讓其體驗和探索。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雖然涉獵廣泛,在選擇上卻不均衡,傾向性非常明顯。通過調查發現,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選擇多集中于物質科學領域,其次是生命科學領域,很少會涉及空間科學或科學技術領域等。教師在選取科學教學內容時應立足于幼兒的興趣愛好,豐富科學教育體系,廣泛涉獵,以此來推進幼兒科學知識體系構建的完善,為培養幼兒科學素養奠定基礎。
(二)教育方法單一
在幼兒園科學教育開展實踐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幼兒回答,被動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活動模式,教學效果甚微,更不利于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幼兒情況,結合科學主題和目標,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展示法等等。而幼兒呢?則通過觀察,自主探究,思考,實踐,討論,總結,分享等方法進行探究學習。兩者結合,打好組合拳,不僅要為幼兒創設實踐操作的機會,同時也要關注科學知識的講授。
(三)環境創設缺少兒童視角
環境作為一種必不可少教育資源,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園科學教育強調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以及互動性。但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環境創設多以靜態為主,缺少動態變化性。盡管幼兒園科學環境創設種類較多,在空間規劃上分區合理,材料多以低結構為主,尤其是科學主題墻的創設,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但是,在實踐中卻存在利用率不高、互動性不強等問題。一些幼兒園雖然在室外設置了沙/水/土/種植區域,供幼兒進行自主探索,但是這種探究活動開展次數不多;而幼兒園所創設的科學墻面更多是擺設,教師很少會引導幼兒去探究墻面內容,科學教育環境創設整體缺乏幼兒視角,沒有發揮出科學教育的作用。
二、問題解決策略研究
(一)立足知識經驗獲得,明確培養目標
“知識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都會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從而幫助幼兒獲得科學經驗。而幼兒教師所采取的策略一方面要能夠為活動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清楚了解在開展教學活動后,幼兒應當得到怎樣的發展或能力。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幼兒的發展必須要經歷一些挑戰和障礙,以此來促進幼兒知識與技能的提升。而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經驗的局限性,搭建起引導幼兒探尋目標的路徑和平臺,而非直接告知幼兒具體做法。其次,在完成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滲透目標內容,明確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讓幼兒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任務。再者,為了讓幼兒能夠更加專注于科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示范、引導等手段協助幼兒在思考過程中探尋任務完成的方法,以此來調動幼兒參與積極性。例如,在“水的壓力”科學探究性活動中,圍繞“水的壓力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任務,我們就指導幼兒進行多次實驗探索、記錄、討論、總結,整個過程中幼兒保持著較高的熱情度,這與教師搭建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分不開的。總而言之,教師所采取的教學策略應當立足幼兒發展實際,以目標為導向,并積極為幼兒搭建實現目標的支架,引導幼兒通過不斷探索,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產生促進幼兒內生動力的能源,從而達到預設目標。
(二)豐富科學活動材料,增強實踐操作
從課程特點來看,科學教育活動的操作性較強。在實踐操作中,幼兒可以產生強烈的體驗探究欲望及成功感,因此,科學活動也一直深受幼兒喜愛。我們深知,幼兒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特性,而且只有當他們面對具體的事物或情況時,才會激發欲望,產生思考,促使幼兒對身邊可利用的資源、工具進行探索,從而提出問題,想方設法地去解決問題。在科學教育中,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是確保科學活動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材料是否豐富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例如,在科學活動《好玩的聲音》中,我們就為幼兒準備了各式各樣的材料,如,塑料袋、紙盒、米粒、杯子、樂器、木棍、易拉罐、勺子等幼兒常見的物品,幼兒自由去選擇、去發現,旨在利用不同材料來感知生活中不同類型的聲音。有的幼兒拿著塑料袋在空中揮動,塑料袋發出聲音;有的幼兒彈奏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有的幼兒將米粒放入到易拉罐中,在米粒落下的過程中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還有的幼兒發現將米粒放進紙盒中,搖晃紙盒使得米粒與紙盒發生碰撞發出聲音……每一位幼兒都興奮地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傊陂_展科學教育時,教師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是非常重要,它起到能否激發幼兒的參與度和興趣,并增強科學實操性的作用,但所投放的材料必須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如,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幼兒實際情況、興趣愛好等合理安排教學,用幼兒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教學內容,達到預設效果。
(三)充分挖掘資源,構建滲透式互動環境
在實際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為幼兒構建具有童趣、互動性較強的科學角(益智區、構建區、科學啟蒙室),立足幼兒生活經驗,合理篩選符合幼兒認知內容,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資源,構建滲透式互動環境。例如,我們利用幼兒園一角的小噴泉,組織幼兒開展了“水寶寶搬家”的科學活動,首先提供了小桶、小勺子、大桶、礦泉水瓶、紙盒、漏斗等材料,然后讓幼兒自行選擇工具,嘗試幫助水寶寶搬家,通過實踐活動,幼兒探究得出,搬運的次數與裝水容器大有關系,并如何巧用工具幫水寶寶成功搬家。同時,我們也關注主題墻的設計,并結合四季變化更換內容,并引導幼兒去觀察自己生活中四季變化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
三、結語
作為幼兒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重任,同時也能夠讓幼兒掌握更多的科學領域小知識。因此,教師必須要提高對科學教學活動的重視度,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感悟生活中的科學,從而培養幼兒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施俊.STEAM理念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實施策略探究之“問題情境的創設”[J].中國農村教育,2020.
[2]俞曉玲.基于園本課程開發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實施[J].廣西教育A(小教版).
[3]雷磊.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J].下一代,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