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指出中職語文教師針對學生口語表達基礎理性設計課程,關注口語交流情境的創設、口語活動的組織、口語交流形式的創新,為學生口語表達訓練創造優良環境、提供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以滿足學生學習訴求,在實踐體驗中成長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中職語文 口語 表達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101-02
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借助多種輔學手段、創設口語交流情境、組織口語交流活動、豐富口語交流形式,為學生順利開展口語訓練創造良好條件,讓學生在實踐訓練中成長口語表達能力。中職學生口語表達基礎存在較大差距,教師對此需要有理性認知,根據學情推出更多口語訓練實踐活動,積極傳授口語表達技巧,促進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提高。
一、創設口語交流情境,激發學生表達熱情
教師創設口語交流情境,精選交流話題、投放交流任務、對接生活情境,不斷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為學生進入口語表達訓練環節創造條件。
(一)精選交流話題
在中職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精選一些口語交流話題,適時做出投放,組織學生開展開放性交流活動,在自由對話中建立口語表達認知、積累口語表達素材和能力。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有積極參與的興趣,教師篩選話題時,先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出科學預判,針對教學內容實際,為學生投放適合交流的話題,讓學生自然進入到互動討論之中,在充分交流時成長口語能力。
口語交流無處不在,教師要做好科學安排,讓口語訓練得到更巧妙地滲透。在教學戴望舒的《雨巷》一課時,教師先做示范誦讀,讓學生在背景音樂下展開仿讀,感受詩歌的情感基調。在文意解讀環節中,教師推出討論話題:作者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是其他?學生面對這個話題,給出不同的解讀,課堂討論氣氛火爆起來。“我認為丁香花有特殊性,味道芳香,讓人難以忘懷。”“我感覺丁香花沒有那么鮮艷,它很優雅且低調,與作者彷徨哀怨的情感形成對應,對表情達意形成了補充效果。”教師參與到學生互動交流之中,對“丁香姑娘”這個虛擬的人物做有形化解讀和討論。一個靈動的話題,便可以啟動學生口語交流機制,而教師針對性地設計話題,能順利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發言,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營造交流氣氛
教師借助一些輔學手段展開設計和組織,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口語展示的機會,促進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養成。媒體展示、話題投放、問題設計、故事講述、活動組織、游戲啟動、競賽等具體活動環節,都能給學生帶來鮮活的口語交際契機,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入口語交流情境,在充分互動中完成口語交際學習的目標。
學生對一些直觀信息比較敏感,教師適時播放學生喜歡的圖片、視頻等信息,無疑能形成一定的調動力量。如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在課堂導學階段利用多媒體播放同名歌曲《荷塘月色》。學生對這首歌曲比較熟悉,會自然跟唱,接著,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內容,讓學生找出最喜歡的描寫片段,說說喜歡的理由,在小組內做自由展示和交流。這篇散文語言精美,學生接受任務后,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到學習體驗之中。散文對荷葉、荷花的形象都做了具體描繪,語言精彩表達豐富,課堂鑒賞討論順利展開。教師與學生一同討論,與學生直接對話,分享學生的鑒賞觀點,點評學生的鑒賞體驗,肯定學生的見解和分析。教師借助一首歌曲展開教學調度,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在精美絕倫的散文語言背景下為學生提供鑒賞方向指引,學生響應積極,口語交流活動有序推進。
二、組織口語交流活動,啟動學生表達思維
學生對靈動性和互動性強的口語交流活動比較有感覺,教師要精心設計辯論活動、組織演繹活動、推出講述活動,讓學生在多重互動中形塑口語表達能力。
(一)設計辯論活動
課堂辯論是最為典型的口語交流活動。教師要注意精選辯論話題,調動學生個性思維,形成辯論陣營,讓辯論順利進行。中職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一些問題有個性化理解,教師可將一些爭議較大的話題引入課堂,引發學生討論,然后組織學生有秩序地展開辯論交流。
如教學關漢卿的《竇娥冤》時,教師圍繞竇娥這個人物形象展開問題設計:《竇娥冤》這個題目本身就體現出了作者的觀點,你如何看待這個“冤”字呢?學生開始梳理文本情節,教師與學生展開多元對話,對“竇娥”這個人物的悲劇經歷做歸結。接著,教師要求學生主動發言,學生對這個“冤”字的理解呈現出了不同看法。有人說,一個“冤”字貫穿始終,這個字展現了竇娥的怨恨和悲傷,寫出了竇娥的無奈和悲哀,這個字具有特別的含義。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竇娥的確是被冤枉的,但竇娥不是逆來順受的弱女子,她應該是一個剛烈的女子,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在那個時代能夠有這樣的氣質和志向,真的是難能可貴。教師組織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組辯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解讀人物形象。學生各抒己見,交流氣氛漸濃,教師介入指導調度,將口語訓練推向高潮。
(二)投放演繹任務
學生對演繹活動任務比較青睞,教師深潛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做深入分析,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推出適合的演繹活動,刺激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演繹活動之中,口語交流訓練自然發生。課堂演繹活動形式眾多,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適時設計創編、排練、演繹任務,讓學生組建合作團隊公開演繹,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和強化口語交流能力。
教師巧妙設計課堂演繹任務,對學生形成多感官沖擊,學生在排練和演繹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口語語感基礎。在教學曹禺的《雷雨》時,教師先讓學生做梳理性閱讀,歸結梳理兩個家庭八個人物,然后選擇其中一個片段,自行組織演繹團隊做現場表演,允許學生對臺詞做適當改動。教師下達任務后,學生積極給予回應、開始組建演繹團隊,創編演繹腳本。學習小組主動認領分工,每一個成員都承擔一個角色。在排練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不同小組之間均要進行廣泛交流,口語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檢查學生的準備情況,并給學生提出一些修改意見,確保演繹活動順利推進。學生、師生在交流中成長了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適時滲透口語交流技巧,讓口語訓練更有針對性。
三、豐富口語交流形式,形塑學生表達能力
口語交流訓練形式眾多,教師要及時升級設計和處理,如增加一些書面表達任務,或引導學生進入網絡展開交互活動,旨在為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成長形成助力。
(一)增加書面表達
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客觀評估學生的口語能力基礎,適時增加書面表達訓練任務,能有效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都需要思維支持和語感支持,教師從書面表達角度展開設計和組織,從更多方向做出積極努力,能為學生口語交流創造更多機會。
學生口語交流活動可以隨時隨地展開,教師要有創新設計和組織的意識,借助更多訓練契機展開思考和調動,為學生帶來更多鮮活的學習體驗。當然,教師可用書面表達訓練任務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畫里陰晴》這篇課文時,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讀課文內容,對相關描寫片段做重點討論,對語言特點做詳細分析,然后設計了仿寫任務:吳冠中先生用畫家的視界看陰晴,我們不是畫家,但我們也有自己的觀察視角,從你的角度出發,選擇一個景物,或者一種自然現象做深入觀察和分析,寫一段話,仿照吳冠中先生的寫法,表達一種情懷,準備參與班級展示交流。學生思考、篩選觀察角度,展開互動交流,設計仿寫計劃。教師觀察學生準備情況,給出相應的提示,確保仿寫計劃順利進行。在課堂展示環節中,教師挑選一些仿寫佳作,在課堂上做重點推介,要求學生作典型發言,介紹自己的創作意圖,說說表達意向。總之,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有著內在關聯,教師推出仿寫任務,為學生創造更多口語交流的機會,無論從哪個角度展開訓練,都能取得豐厚的訓練成效。
(二)創新網絡交流
學生應用網絡展開交互活動早已成為生活常態。教師抓住中職學生智能手機應用率已達百分百,借助微信、QQ、空間展開交流隨時隨地都會發生這一學情以及網絡交互的特點適時投放交流任務讓學生借助網絡展開交流討論,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豐富口語表達訓練形式,教師要升級訓練設計,為學生創造更多交流機會,對學生形成多點激發。
教師教學引導要充分考慮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實際,這樣才能助力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在教學《洛陽詩韻》這篇課文時,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讀課文內容,給學生預留課外信息搜集和交流任務:洛陽是一座古都,如果將其比作一首詩,應該是怎樣的一首詩呢?不管有沒有去過洛陽,學生借助網絡展開信息搜集,都可閱讀和梳理關于洛陽的傳說、洛陽的歷史、洛陽的文化和洛陽的風俗人情,并挑選一些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共享以及借助網絡交互平臺展開討論。這一設計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都能夠主動展開搜集和歸整,對相關信息做科學處理,學習討論完成度極高。
中職語文學科的任務之一為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更多輔助手段,從學習情境、學習活動、學習訓練、學習實踐等多個角度展開深入研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不斷激發學生參與口語表達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對口語交流活動興趣很高,教師要及時予以方法指導和創新教法,讓學生自然進入口語表達訓練,在多種互動交流中提高口語基礎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偉.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24).
[2]張海娟.探析中職語文組織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教學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1(34).
[3]楊亮.基于立德樹人的中職語文教學策略思考[J].文學教育(上),2021(7).
【作者簡介】劉景虹(1977— ),女,福建福州人,大學本科學歷,講師,現就職于福建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