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艷
摘 要: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真正統一的課堂。筆者在教學中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給學生打造出民主平等、自主合作、主動探究、開放的生態課堂環境,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能有所思、有所悟,使課堂開滿創造之花。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創造課堂教學;互動
一、 引言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生態失衡問題嚴重,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接收知識,他們的興趣愛好、創造力被束縛,長久發展下去,學習惰性越來越嚴重。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站在了教育生態的視角,讓學生在生動、有趣、和諧、有情感、可持續發展的成長環境中學習,形成了一個有生命活力的生態系統。以下就是筆者做出的幾點可行性教學嘗試。
二、 創設生動、和諧的教學氛圍,敲開興趣之門
從過去的教學常態來看,部分教師常常依賴課文內容,教學環境封閉、死板、沉悶,學生身在其中會感覺到氣氛壓抑。事實上,語文不僅帶有工具性,它還具備人文性。語文學科有著較強的文學色彩,本身就富有內涵和美學魅力。很多優秀的作品不僅在語言上給我們呈現出美感,而且還能跟隨作者的思路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學生原始的好奇、純真的本性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一再地聽取和模仿教師,那么,在學習中就會失去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力以及創造力。只有給學生營造生動、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喚醒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通過興趣的大門在語文學習中有自己獨到的體會。
例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把教室里面的窗簾拉上,把室內的燈光調暗,之后打開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廬山瀑布的動態視頻,讓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中感受瀑布是如何飛流直下的,同時觀看水勢奔涌的壯觀畫面。這樣學生就有了直觀的感受,教師再讓學生閱讀。學生在閱讀時,教師給予引導,把廬山瀑布的壯觀讀出來,然后學生再進行古詩朗誦表演,并把自己的感情滲透進去,最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賞析作品。其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這一句就會有同學產生疑問,例如,有的學生說:“明明煙霧是白色的,怎么說生紫煙呢?”還有的學生說:“我經常看到的煙霧都是白霧裊裊啊!”此時,學生開始動腦思考,暢所欲言,一個經常讀書的學生就說是因為太陽照射的緣故,產生了光的折射,看上去就像紫色。接著,筆者引導學生賞析這一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里面的“掛”字用的生動活潑,從遠處看瀑布就好像掛在了山崖上一樣,那么“掛”字還表現了什么呢?有學生說“掛”字把水流的湍急之勢描寫了出來。學生有了這樣的感悟后,教師再引領學生從生活角度喚起生活經驗。比如,教師可以這樣說:當廬山下了暴雨之后,很多在廬山旅游的游客會用手機拍到瀑布真的像作者李白寫的那樣“掛前川”,而下面是一層層被白色籠罩的煙霧,這個畫面非常漂亮。也有拍攝者感慨這么美的景色竟然是真的。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時,也有學生產生質疑:廬山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高嗎?出于學生好奇,筆者引導他們查閱資料。之后,學生說廬山瀑布也就有幾百米那么高,那么,為什么作者卻把它寫那么高呢?接著筆者點撥,這正是詩人李白寫詩的特點,他善于借助夸張手法來表現筆下的事物。在此句運用夸張手法就寫出了水勢很大,水流湍急的樣子,李白的詩給了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可見,給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教學氛圍,利用多媒體直觀視頻畫面不僅能助力學生的理解,同時也能激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學完這首古詩,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延伸,例如,讓學生在家里拿著父母的手機,找一個適合這首詩氣勢的音樂,錄一個自己讀詩的視頻,然后把視頻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和同學互動、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悅。對于喜歡探究詩人李白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學生在課下多方面地學習,時間久了,不僅語文素養會得以提升,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三、 通過課堂互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都應該是主角,教師則應作為教學全過程的配角,以此輔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向前探索,這樣才能達到教學中“教和學”的生態平衡,使學生有更多學習和拓展的空間,讓每個“學習的主體”都能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生的“學”被忽視,這樣就會出現實際教學效果達不到預設教學目標的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內容來給學生創設互動的機會,同時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這樣整個教學活動才會更有活力,學生學起來也更富有樂趣。
例如,在學習《紙的發明》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妨把這節課變為學生的發明課。學生在對蔡倫的造紙技術產生了敬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把課堂讓出來,讓學生通過學習領略早期的造紙技術的強大,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中國造紙的歷史、造紙的過程,讓學生大飽眼福。之后教師再激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動腦和動手能力,讓學生自由制作自己想做的發明,比如,有學生用廢棄的紙箱制作成了精美的紙抽盒;有的學生用裝洗衣液的塑料桶制作了一個可以插花的花籃;有的用礦泉水瓶制作了兩臺手拉小風扇;有的用一次性紙杯制作筆筒,用兩個飲料瓶制作航天火箭,用廢棄的紙盒做各種小玩具,用硬紙板和鐵絲做成手機支架,用易拉罐做成拉花,等等。從準備材料到制作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很投入,而且發明創造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也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因為小學生喜歡動,不喜歡靜,他們對一些事物喜歡探究。他們在親身體驗自己動手創造的同時,一邊設計一邊開動腦筋,每當他們創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來,就會表現得很有成就感,因為他們很享受發明的過程。最后,學生之間互相欣賞各自的發明,相互評價和鼓勵。筆者再總結并引發學生思考:“現在我們了解了蔡倫在造紙術上的突破,給他自身以及后人帶來諸多影響,也造福了世界。你看,這個大學生在假期里喜歡自己去做一些發明,做了有模有樣的車以及車道模型,你們也利用身邊的廢棄物做了很多生活中用得到的東西,你們就和蔡倫一樣是個愛思考、愛動手的人!”也正因為蔡倫的造紙術廣泛應用,再加上科技的力量,紙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高科技涌入到生活中,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以后社會的發展,會有你的發明創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