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婷
摘 要:給初中生開歷史課是十分有必要的,學生能夠提前了解到基礎的歷史知識,這樣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會更加牢固。讓初中生學習歷史除了能夠讓學生掌握一些歷史知識之外,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一定的思維發展能力,因為很多歷史知識點都較為瑣碎,需要學生主動進行課后總結,這樣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某件歷史事情和歷史人物。除此之外,給初中生開展歷史課也是為了要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更注重自身的人文修養以及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樣對學習其他科目也有很大幫助,學生也能更好地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對更多的歷史事件有更正確的理解,接下來就進行相關探討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培養策略;學生學習;核心素養
一、 引言
大部分老師的教學模式都較為傳統,過于注重學生的成績分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這方面并沒有很重視,這也是老師傳統教學方法的一個缺點。初中歷史教學應當幫助學生盡早地培養相關的歷史核心素養,這樣也更適合相關教育部門和新課標的要求,而且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現在這個社會,人才并不是學習成績好就能被定義的,而是整體素質要高,思維發展能力較強,這也就進一步要求老師要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各個素養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都具有各自的地位,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發揮出更真實的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進一步得到提升。
二、 高效的閱讀技巧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像歷史這門學科,書本上的歷史知識都是比較基礎的,而且固定性知識較多,像年代和歷史人物以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介紹較多,但是學生單純地掌握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行知識的拓展,了解到更多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故事,這樣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由此可見,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課下要多閱讀歷史讀物,也可以進行標注和記錄,但是一定要讓學生注意的是,讓他們進行閱讀并不是單純地讀故事,而是要高效率地展開閱讀計劃,是需要通過相關內容閱讀去了解到一定歷史知識的。很多初中生在閱讀歷史讀物時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而是將閱讀作為一項任務,是被迫式地閱讀,學生的閱讀記憶也只能停留很短的時間,這樣是比較浪費時間的。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初中生在閱讀時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歷史故事時,會直接選擇跳過,這樣也是不對的,當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歷史故事時也應當靜下心來去閱讀,這樣才能夠了解更全面的歷史知識。因為初中生即將面臨中考,學習時間緊,任務重,他們在進行歷史閱讀時會采用速讀的方法,這種閱讀效果并不是很好,學生在閱讀時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思考,而是將量作為自己閱讀的收獲,也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學生在使用速讀閱讀方法時,應當恰當地使用,在遇到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紹時盡量避免這種方法的使用,這樣不容易忽略細節知識點。學生也可以在速讀之后再進行部分精讀,對重點知識進行仔細揣摩,但同時也要和課本知識相結合,不要過度偏離課本,再選擇歷史閱讀讀物時要以課本為中心,在精讀重要歷史事件時也要學會做筆記,正如一句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三、 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即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經過調查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學生不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他們對零碎的知識點不能很好地進行總結,只是零碎性地掌握,但當遇到綜合題考查時,他們就不能全面地寫出答案,而且這種問題在很多學生身上都有體現,這也是阻礙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因素。讓初中生學習歷史,并不是單純地因為考試要考歷史,也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學生能夠掌握歷史知識,而是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歷史對一件事情進行更好的理解思考,將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在平常能夠得到施展,而且學生核心素養的體現之一就是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現有歷史課程大多通過每個知識點展開,這種思路強調了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能夠使學生縱向地把握歷史發展脈絡。除此之外,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老師在上課時還應該注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同時使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橫向聯系,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次因果關系。初中歷史知識點更多的是愛國事件,學生在通過這些事件的了解學習之后,能夠在心里激發起自己要愛國的這種想法,并且為祖國感到驕傲自豪,一心想要給祖國做貢獻,立志做一個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人,這也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
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學以致用的引導,開展一些歷史教學活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有利于教師的引導。例如,歷史教師可以給學生舉辦歷史知識競賽,而且學生都有一定的好勝心理,他們想要取得歷史知識競賽的勝利,就會在課下主動地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四、 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很多老師會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認為自己對這門課的掌握程度已經很好了,并且清楚地掌握考試的重點,而且老師在給學生進行授課時更多的是將學生該怎樣提高成績分數作為重中之重,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比較傳統的,而且對學生的局限性較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影響較大。老師的職責本就是“教書”和“育人”,但部分老師只完成了教書這一項職責,而育人也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正處在身體和思想發展的黃金階段,他們很容易受周邊人的影響,老師應當給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領導作用,讓學生能夠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前進,這樣老師能夠更好地塑造初中生的核心素養。
首先,要讓學生閱讀史料,全面認識歷史事物,讓學生辨別和分析史料,充分理解歷史事物,然后通過思考,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歷史事物有理有據地表達出來,這便是歷史解釋能力培育的一個完整過程。老師也要具有較廣泛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夠在學生向自己提問問題時更好地幫助學生解答,在課堂上也能向學生傳授更多的歷史知識,而且學生對文化底蘊較強的老師會不自然地產生一種敬佩心理,會更聽老師的意見,而且學生核心素養受老師的文化水平影響很大。其次,老師要多注意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要及時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并且要讓學生明白提問問題的重要性,一定要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及時進行詢問,并且老師在碰到學生提問問題時,不要因為問題的質量好壞而去批評學生,而是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也能夠培養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會由此提高。最后,教師在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之后,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也會進一步拉近,學生能夠感受老師的關愛和良苦用心。而且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去挖掘學生的優點,讓學生知道自己得到認可,這樣學生自信心才會增強,學習的動力才會更大,核心素養也能得到更好的培養。總之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教師一定要做到模范作用,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讓初中生能夠通過學習歷史更好地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