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安
關鍵詞:產教融合;中職學校;課程體系;改革探究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農牧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 課程體系改革是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加快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轉化人才培養方式,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提出了明確要求[1]。課程體系改革是實施校企合作的基礎,是關系到為企業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職業學校教學能不能與企業需求對接的關鍵,只有建立職業學校和企業相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從而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二) 課程體系改革是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中職學校農牧專業產教融合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農牧業發展進入了加速期,人民對高品質食品的需求給農牧業發展帶來了新挑戰。城市化進程改變了農民從業人員結構,土地流轉使用催生了農牧業發展新模式。鄉村振興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戰略部署,擴大內循環也給農牧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當前,我國農牧業高速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現實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培養農牧業全方位人才,改革中職學校農牧專業課程體系,使之適應現代農牧業發展需求迫在眉睫。
二、中職學校農牧專業課程體系現存問題
(一) 理論與實踐脫節
縣域中職學校農牧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多以對口升學為主,開設課程一般遵照對口升學課程大綱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書本對書本,以理論對理論,動手實踐操作幾乎沒有;中職學校農牧專業招收學生農村生源居多,家長對學生成才的期盼是通過對口升學進入高等學府,將來可以成為國家公職人員。此導向也致使中職學校農牧專業教學理論和實踐脫節嚴重,農牧專業教學沒有針對行業需求或社會生產實際需要進行授課,沒有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需要進行課程設計,專業課程單一,不能為當地的產業服務。
(二) 產教融合度不高
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度不高,呈現“校熱企冷”局面,國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法規政策[2],可是落實到農牧企業層面具體執行卻困難重重。中職學校依然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沒有形成學校與農牧企業共同育人的“雙主體”結構;在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課程設置、課堂內容、學生管理等各方面,農牧企業及相關科技人員參與度不夠;農牧企業為中職學校提供的實訓基地和場所不健全或無保障,中職學校和農牧企業缺乏交流和互動,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沒有結合當地的農業和畜牧業產業的發展,課程開設還是沿用幾年前教育廳的指導性教學計劃,沒有結合農牧業發展的實際。
(三) 課程設置與現代農牧業發展不相適應
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是科技化、集約化、專業化。以家庭為單位的農牧業發展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以“企業+農戶”的農牧業發展模式也逐漸淘汰,以大型資本農牧企業為主的發展模式成為主流。目前中職學校農牧專業課程設置是以培養學生學習專業技術為主,培養學生成才目標是給“莊稼”或“雞鴨”看病。而現代農牧業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需要現代農業觀念的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再是只會給“莊稼”和“雞鴨”看病的醫生,而是具有綠色生態理念和具備生態養殖和種植的技術能手。特別是新興的“互聯網+”對農牧業發展提出新要求。原來農牧業發展以技術為主體,而現代農牧業發展以資本為主導,以創新為目標,以市場決定生產資源配置。中職學校專業課程設置滯后、更新緩慢,已不能滿足現代農牧業發展需要。
(四) 現行課程體系不完善
目前中職學校農牧專業課程體系很不完善,知識結構不創新,知識體系不完整,現行的課程體系單一,課程之間缺乏銜接,沒有形成鏈條,產業鏈短,沒有形成從生產到加工再到營銷和服務的產業課程體系,學生學習的知識不系統,技能儲備不全面。
(五) 課程體系構建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課程體系建設是中職學校專業建設的核心,是提升職業技能人才質量的關鍵要素。構建農牧專業課程體系在頂層設計中會參照國家農牧業大類專業課程,同時會參考區域地方農牧業經濟發展,即當地農牧業人力資源、農牧業生產力情況、農牧業產業結構等。中職學校課程體系缺少反饋和評判,沒有引入專業資質進行有效評估和考核。在課程體系具體實施過程中,省市職業技術教研部門沒有全程進行指導,基層專業教師授課發現問題并反饋時,只針對某單一問題做出了調整,沒有從整體上進行解決。課程開設能不能與產業和企業對接,能不能適應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這些問題沒有科學的評價機構來評估,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來反饋和指導。
三、農牧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對策
(一) 調整專業結構,設置綜合性大類專業
中職教育是基礎職業教育,大部分學生會進入高職院校深造學習,專業開設過細反而不利于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培養。中職學校農牧專業結構調整應該設置綜合性大類專業,面向現代農牧業發展的新需要,以現代種植技術、現代養殖技術為基礎,引入“互聯網+”創新農牧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建設中職學校高質量“現代農牧專業群”,建設以農牧業為主干課程,農村電商、農業植保無人機為兩翼的輔助課程的專業群建設理念,旨在培養既具有農牧專業知識,又具備農業電商技能和農業現代化無人機科技技術的新時代農民。因此,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緊密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設置綜合性大類專業,進一步培養農牧業經濟適用性人才。
(二) 改革課程設置,建設綜合性課程體系
現代農牧業要求從業人員既要掌握精湛的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還要能創新、會管理、懂經營,要具備資源籌措、組織管理、電子商務等多方面才能。現有中職學校課程體系制約了教師的授課內容,固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影響了中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所以,中職學校現代農牧專業亟需進行課程設置改革,打破單一課程體系,增加與現代農業結合緊密的一些技術應用型強的門類課程,進一步拓寬課程結構,添加互聯網、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知識課程的設計。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生產經營能力,打造滿足現代農牧業知識與技能需求的綜合性課程體系。
(三) 改革課程結構,強化產教融合辦學模式
農牧專業課程改革要實現課程結構的地域性、主導性、選擇性,其中專業必修課程應占主導地位,選修課程、校本課程作為輔助和補充,體現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職學校農牧專業課程特征。課程結構改革要實現課程類型的多樣化、科目比重均衡化要求。農牧專業課程改革要適應地方農牧業、學校專業建設、學生興趣志向等,滿足地方、學校、學生三方發展需要,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更能提升中職學校教學質量。農牧專業課程改革要逐步實現專業實體化,在教學組織上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強化產教融合辦學模式,實現教學、生產、經營一體化,農牧專業部向教學實體、管理實體、經營實體轉變,師生共同承擔生產經營任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師生既是傳授、學習知識的主體,又是生產者、經營者、受益方;在“學中做、做中學”,真正實現教育教學和生產經營相融合。
(四)拓寬專業實訓內容,加大產教融合實習基地建設力度
加強專業實訓,建設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是農牧專業完成實踐教學的根本保障,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實踐操作的基本條件。讓中職學校農牧專業學生依托種植基地與農牧企業進行教學實訓,堅持走農牧業生產、課堂教學與農牧業科技研究相結合的道路,讓最新的科技成果能夠及時轉化為生產力,讓“教”學融合于“產”業,讓科技興農服務落到實處。同時,可以在土地使用、資金融配、稅收減免等方面爭取地方政府對產教融合型農牧企業予以支持,充分調動農牧企業參與中職學校教學實訓的積極性,為中職學校農牧專業學生教學實訓創設更多的崗位,拓寬專業實訓內容。
(五) 創新課程考核模式,全面配合課程體系改革
考核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重要手段[3]。目前中職學校農牧專業課程考核還以考試為主,學校和教師是考核評價的主體,教師既是教練員又是裁判員,缺乏社會農牧行業的參與和評價,學校的考核標準與農牧行業的用人標準銜接不緊密,所學非所用,造成中職學校畢業生很難滿足當代農牧行業發展需求。因此,圍繞產教融合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需要創新課程考核評價模式,引入具有行業資質的“第三方考核”機構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評價。考評人員既有中職學校教師,又有農牧行業專家,按照行業標準或企業人資需求對中職學生進行考評。比如,引入職業教育創新考評方式的“1+X”證書制度,實施理論+技能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技能進行全面考核,倒逼課程體系改革步伐,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實現產業和教學的充分融合。
結論
課程體系建設是中職學校專業建設的核心,專業建設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培養目標在不斷變化,課程體系建設需要圍繞專業建設不斷更新變化。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農牧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要緊跟行業、產業、企業變化,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職學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要謀求與農牧企業一起開發課程,強化課程內容創新,突出農牧企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做好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農牧課程體系改革,更好地服務于現代農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