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何晨?張幗
【摘要】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是值得深入研究和不斷實踐的。本文通過舉例說明課程思政在《新應用大學英語》教程的寫作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探討了課程思政如何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習得英語寫作能力的同時,了解中美文化差異,增強本國文化自信,拓寬國際視野。
【關鍵詞】課程思政;新應用英語;寫作教學;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馬丹(1986-),女,西安工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何晨(1986-),女,西安工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張幗(1985-),女,西安工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教學法。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立德樹人”的重要思想以來,全國各高校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開始探索教育教學改革,提出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及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運用。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從九個方面對課程思政在高等學校課程中的運用進行了詳細闡述。2020年10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發布,其中的“課程定位與性質”部分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課程設置”部分提出課程設置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課程質量為抓手,對標一流課程建設的要求,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容有機融入課程。目前,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是學者們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各門課程,研究其思想政治功能在其他科目教學中的效力,從而實現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
我校作為一所新轉設的民辦高校,是采用新機制新模式進行運作,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開展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我校有著靈活的辦學機制,企業化的管理模式,豐富的學生資源。但學生相較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而言,入學成績較低,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與“一本”“二本”學生還是有差距的。《新應用大學英語》系列教材本著培養“實踐、實戰、實用,實干”的“四實”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原則,以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模塊為基礎,體現出語言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結合、社會實踐與職業發展的結合,重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交際能力、職場競爭力、職業發展能力以及人文素質和職場素質,培養出集“社會人”和“職業人”于一體的應用型人才。該教材非常適合我校學生使用。
二、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融合
《新應用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在授課內容上分為基礎篇、職場篇以及拓展篇三個學習階段。第一階段進行基礎英語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第二階段進行職場英語學習,引領學生認識社會、走進職場,開始學習職業規劃與發展。第三階段進行學術英語或職業英語學習,由“職場”過渡到“專業”,使學生接受完整的社會人和職業人的教育。本文中所涉及的寫作教學選自第一階段基礎英語第五單元“Multi-culture”第一篇文章“Remember Your Home”,以“Where is my ‘home”展開,引出移民美國的第二代波蘭人是如何意識到自己的文化歸屬,描述波蘭語言和文化是如何與美國語言和文化相融的,最后再次回歸故鄉文化,使讀者能深入了解如何應對多元文化對人們的影響以及native culture的重要性。本文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英語寫作教學,通過對比和比較作者學習兩種語言的經歷,引申到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對中英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和比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寫作技巧的同時,能夠了解中美文化的不同,增強本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另外,文章中作者對native culture的懷念也能引起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共鳴。
根據本校學情分析和本單元的任務,筆者將此次寫作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引導學生完成第一篇文章閱讀,了解作者在學習語言中遇到的文化沖突,對比作者語言習得前后的不同,學習對比寫作手法。基于作者多元文化經歷,引申出學生們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比較中美文化的不同,借助在線教學平臺布置本單元相關文章閱讀、對比寫作手法和中美文化在“time”“face”“self and raising children”等方面的差異;學習后對學生所存在問題進行反饋,并一一進行討論和答疑,使學生能夠在課前了解中美文化差異,思辨性地進行西方文化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新時代中國國情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同時,使學生們不知不覺地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洗禮,并且能夠將其所學應用到英語語境中,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課堂中,講解文章“Remember Your Home”,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作者運用對比寫作手法描述自己在融入當地文化前后發生的差異,學習對比寫作手法如何更好地運用;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課文中涉及對比的地方;深入解讀文章主題,挖掘文章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愛家意識,增強學生的家國觀念;基于作者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的多元文化經歷,引出中美文化在“time”“face”“self and raising children”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了解自身在習得英語過程中的文化沖突,讓學生了解文化對語言習得的影響,以及語言習得對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最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對比寫作手法,基于中美文化在“time” “face”“self and raising children”等方面的差異,布置段落寫作任務。第二階段主要基于云教學平臺對學生上節課的作業進行評價(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講解和討論學生在段落寫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根據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再次講解對比寫作手法的具體應用。要求學生對作業進行修改,并對比修改前后的變化,真正掌握對比寫作手法。最后,布置PPT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資料收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了解多元文化給英語學習帶來的影響,課前在云平臺提交作業,學生進行小組之間互評,教師批閱PPT,選出兩組優秀PPT。第三階段讓學生在課堂展示兩組優秀PPT,引出第二篇文章“Multicultural Experiences Make People More Creative”,強調多元文化為語言學習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學生課堂PPT展示,培養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通過講解多元文化的積極影響,再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結語
本文選取外研社《新應用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基礎篇“Multi-culture”這個單元中的對比寫作手法為課程思政切入點,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文章中作者對“Where is ‘my home”的思辨,引導學生對自己“home”的思考,加強培養學生的家國觀念意識(尤其是疫情期間國家所采取的各種應對措施,加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另外,通過講述作者多元文化經歷前后語言習得的對比,突出跨文化交際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了解到學好英語不只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可以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并把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在了解世界的同時,使世界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張克建.新應用大學英語基礎篇[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7.
[2]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84-85.
[3]王甲能,郭寧賈,愛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03):142-144.
[4]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5):21-29.
[5]《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發布會[N].中國教育報,2020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