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 本文在語塊理論指導下借助現代科技技術,在課前預習、課堂講授和課下復習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立體化數字化課程資源,力求切實強化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實現數字化課程的校本性和系統性。
關鍵詞: 語塊理論? ?大學英語? ?詞匯教學? ?數字化資源
一、語塊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求,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以及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生活、社交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但現實情況是,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即使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容易停滯不前,詞不達意,中國式英語甚至表述出現歧義等現象層出不窮,部分學生將其歸因于詞匯量不夠、語法底子薄弱等,卻忽略了一點,即“人類語言交際最小單位不是單個的詞,而是具有明確語義,在結構上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語言板塊”(Becker,1975)。Machael Lewis(1993)在The Lexical Approach一書中明確指出:“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而非詞匯化的語法。”這里所說的“詞匯”指的是“語塊”(chunks)。大部分語言使用者的語言,皆由這些有意義的語塊合理組合構成,并形成交際中連續的、連貫的語言。
語塊是一種介于語言實際使用能力和語言學習能力中間的重要學習部分,也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為了讓學生語言的表達流利地道,詞匯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語塊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英語應用能力。如何借助移動網絡平臺和多媒體手段,建設目的性、針對性和系統性較強的數字化課程資源是本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設計
1.研究目標
2009年我國召開了以語塊為核心內容的會議,探討了語塊教學的有效性。據相關資料顯示,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圍繞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塊習得展開了許多研究,肯定了語塊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學到的語塊從短期記憶有效轉入長期記憶,增強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最終幫助學習者使用目的語流利交流,為外語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9月我校在非英語專業本科的大學英語教學詞匯教學中開始采用語塊教學模式。經過為期2年的教學實踐,發現語塊教學對于基礎普遍扎實且語言運用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效果比較顯著,但對于語言基礎和應用技能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講,效果一般,學生的輸出成效不明顯。
因此,建設有針對性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并通過混合式教學,完善現階段的語塊教學,提高英語基礎知識與應用技能相對薄弱的學生的水平,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最終增強學生英語基礎及實際應用能力是此項研究的目標。
2.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步驟
(1)語塊的選取
由于對語塊的定義表述不一致,語塊的分類大不相同,本研究中,詞匯教學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主要依據Machael Lewis的語塊分類法。Lewis從結構和功能上把語塊分為4類:①單詞和多元詞(words and poly-words),如take off、 straighten up等;②習慣搭配(collocations),如cry tears of joy、keep back ones tears、cut back on the working hours等;③慣用句型(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如Thanks a lot、 Indications are that...、 The more... the more...等固定和半固定句型;④句子框架和引語(sentence frame and heads),如first、 second、 to begin with、 at last、 would rather...than...等起組織語句和篇章作用的語塊。
本研究建設的數字化課程資源依托“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一冊的教學內容,按照Machael Lewis的語塊分類法和學生英語水平的診斷結果,首先結合教材中列出的中學階段應掌握詞匯,重新梳理教學單元內容,考慮到每篇文章的篇幅、難易程度及學生水平,每篇課文初步確定20個語塊。以第一單元Text A的課文為例,整理的語塊包括熟知的詞匯構成的語塊,如:to make the most of something (充分利用),to stand chance of (doing) something(有機會,有希望),journey toward self-discovery (自我發現之旅);新舊結合的語塊,如:the triumph of years of hard work(多年努力的結果),to build...on a strong foundation of...(……建立在……的堅實基礎之上);作為生詞出現語塊,如:to pledge to do something(承諾做某事),以及一些句式結構,如:表示做某事期間所引發的回憶,In doing something, somebody is reminded of something等。
(2)資源的制作
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制作從課前預習—課中講授—課后復習三個環節入手,意在實現教學立體化。
首先,利用相關軟件錄制配套的音頻,并在課前發送給學生,輔助學生預習,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習興趣與增強學習信心,會聽、會讀、會說。因為課程資源主要面向的是基礎薄弱的學生,因此音頻制作既要考慮語速、語塊間的間隔時長等問題,又要考慮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如何滿足今后學生自主聽力訓練的需求,因此音頻可以錄制為三個版本,一個版本包含中英文語料,另外兩個是純英文和純中文的版本。
其次,在課上講授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設施,通過選詞填空、造句、翻譯、文章概括等形式進行語塊的講解和練習,檢驗學生對語塊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同時在拓展過程中,詞匯依然需要以語塊形式展現,增強學生的語塊意識。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Text A課文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You will miss your old routines...” 在拓展routine這個詞匯的用法時,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給學生展示例句,In our college, there is a routine meeting(例會) on Tuesday afternoon.學生聯想到如何表述班級例會或學生會例會,做到有效的輸入和輸出。同樣的,同一單元課文中涉及attain和acquire兩個表示“獲得”含義的詞匯,可以通過語塊更好地讓學生明白二者的區別,比如,attain的常見搭配是attain the standard/goal/position/excellence/fitness/maturity等,acquire的常見搭配是acquire the ability/education/knowledge/habit/fortune等,這樣的語塊輸入直接明了,易于學生理解,并且由于搭配的詞匯多選用的是中學階段所學的內容,因此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最后,結合學生的課堂反饋,選取應用中有難點的語塊制作3分鐘—5分鐘的微課視頻,供學生在課后的復習中使用。這些語塊多集中在一些句型結構中,比如第三單元Text A,有一個長句“The college campus, long a place of scholarship and frontiers of new technology,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new age of electronics by a fleet of laptops, smartphones and connectivity 24 hours a day.”其中“something, long a... of...,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nd ...”可用來表示事物的變化,配套課件中提供的句型應用例句為“The space, long a place of mystery,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battlefield of human exploration by a fleet of top technology, advanced material and professional astronauts.” 無論是課文原文還是后續的練習,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講,學習起來都比較困難,這樣的語塊講解非常有必要制作成微課視頻,供學生課后反復學習使用。另外,對于一些容易被忽視有多個含義的語塊應該制成微課視頻,供學生課后記憶,如第一冊第六單元Text A原文寫道:“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or many students, working 20 hours or more a week can contribute to decreased school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d drug and alcohol use.”其中contribute to的含義為“導致,造成”,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此的記憶只停留在“對……有貢獻”,因此微課視頻通過語塊幫助學生進行區分和有效記憶,以促進今后的學習。
(3)資源的完善
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數字化資源的使用效果不盡相同,因此,為了增強數字化課程的校本化效用,要引導學生發現和整理課文中的其他語塊,鼓勵學生分享學習難點,這樣任課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就語塊教學內容進行教研,改進已有的語塊教學內容,補充新的教學及測試內容,為后續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將語塊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有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和應用能力的增強,但是效果卻因人而異,尤其對于語言基礎薄弱、語言應用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如何增強語塊輸入的有效性是應用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項研究,從我校實際出發,力求使數字化課程校本化,逐漸實現即使沒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做到隨時學習、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有效掌握詞塊使用的語境,切實做到流利、地道、準確的語言輸出。目前,學生已經適應了語塊聽寫和記憶,在書面寫作和口語表達中會有意識地使用所學過的語塊內容,語言輸出的正確性有了一定的強化。語言的學習和積累需要一個過程,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也會逐漸改進,更好地滿足學生詞匯學習中的“四會”,即聽、說、讀、寫的需求,增強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鄧曉峰,張健穩.后方法視野下的大學英語語塊教學模式探索[J].校園英語,2017(18):18-19.
[2]房莉.基于語塊理論的大學英語階段性測試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02-107.
[3]馬宗娟.基于語塊教學法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9):102-103,120.
[4]任玲玲,張暉.語塊理論國內外研究綜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7):49-50.
[5]王立非,張大鳳.國外二語預制語塊習得研究的方法進展與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5):17-21.
[6]張博.“語素法”“語塊法”的要義及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0(4):12.
[7]周正鐘.語塊教學法新探:理論、實證與教學延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本文是唐山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語塊理論下的大學英語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0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