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本才讓
【摘要】傳統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不到重視且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了這一情況的限制,學習受到阻礙,難以得到快速高效的成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根據核心素養的目標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了提高核心素養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內容,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類活動中吸收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的具體應用,形成一種核心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
引 言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帶領學生梳理所學知識,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型,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掌握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并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一能力解決問題.鑒于此,教師應將信息化教學貫串于整個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流程,摒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構建嶄新的教學體系,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信息化教學應用于高中數學中的優勢
(一)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是一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其中,互聯網和云平臺在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教師只需要借助互聯網搜索引擎和關鍵詞,就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教師可以基于互聯網構建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和學生登錄平臺來獲取自己想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也可以隨時更新數據庫,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整合網絡上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在線課程資源,落實好因材施教,突破傳統教材內容的限制.這樣一來,學生能擁有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能根據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制訂多樣化的教學計劃,從多個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靈活地應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信息化教學具有一定靈活性的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和廣泛性,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一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PPT課件,引導學生預習本節課的內容,進而高效地導入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呈現動態的知識內容,也可以在課下復習環節引導學生觀看微課視頻,查缺補漏.在不同的環節,信息化教學資源有著不同的功能,但是都能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為素質教育的落實保駕護航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對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和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的現狀,不僅擁有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獲得了更為廣闊的學習和思維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到了足夠的尊重和重視.教師借助信息化教學高效地落實了因材施教,選擇了恰當、靈活的教學方式,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信息化教學手段能為素質教育的落實保駕護航.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的信息化教學策略
(一)課前導入環節巧用微課
課前導入環節主要是教師采用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參與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包括學生的預習階段.教師只有充分把握這一環節,高效地導入課堂,才能提高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效率.鑒于此,教師可以嘗試將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于課前導入環節,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提前制作微課視頻或搜集在線課程資源,在課前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一般情況下,這類視頻的時長為3~5分鐘,雖不會占用太多時間,卻能足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在視頻的最后環節,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借助問題高效地導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緊跟教師教學的步伐,而且能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本質和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一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區分這兩個函數,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中以對比的形式展現出來,也可以利用動態的形式呈現指數函數計算和圖像形成的過程,輔助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能更加直觀地接受課本上的知識,這比他們自己看課本預習有明顯的預習效果.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將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記錄下來,結合課本內容做好課前預習.教師可以利用“通過分析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性質,你們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嗎?”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推動教學計劃順利進行.
(二)利用多媒體實現動態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吸收數學知識,這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明顯的優勢.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材內容和參考書為主,內容比較固定,形式比較傳統,教師的教學也屬于靜態教學.然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進信息化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原本靜態的課堂轉變為動態的課堂,不僅能使學生自由發揮、自由想象,不再受到課堂的限制,而且能使學生理解知識的具體應用,聯系實際生活,提高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概率”這一內容時,由于這一知識點多數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中滲透知識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高中生接觸的必然事件、隨機事件和確定事件的概念更為抽象,因此,一個良好的情境便于學生高效地理解和吸收概率知識.教師可以選擇教室環境作為生活場景,找兩名學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如小明和小華參加知識競答活動,兩人角逐冠軍.教師一共設置了10道題,其中,有6道選擇題和4道判斷題.教師要求學生依次翻牌,每張牌代表一個數字,抽中的數字代表他們抽中的題目.通過擲硬幣,小華先抽題.在設置情境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狀態中并進行詢問:“如果小明抽到判斷題而小華抽到選擇題,那么這種事件屬于什么范疇呢?”在這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分析情境中涉及的數學知識和重要信息,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嘗試驗證自己的推理.通過這一形式,傳統的數學課堂“活”了起來,學生能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將知識具象動態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便于學生掌握概率知識的具體應用.
(三)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探究活動
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合作探究學習能發散數學思維,實現想法的交融與碰撞,產生新的想法,彌補思維中存在的不足,同時能在共同努力下挖掘知識的內涵,掌握問題的本質,便于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探究活動中,輔助學生分析、研究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推動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這一內容時,由于一些學生沒有較強的空間感,在學習上較為吃力,教師可以為他們留出足夠的時間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意識.首先,教師可以設置問題:“直線與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哪些?”并在多媒體上呈現直線與直線垂直和平行的關系.其次,教師可以繼續提問:“直線與這條平行線所在的平面是什么位置關系呢?”學生回答:“平行.”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直線與平面平行是一個動態圖,引導學生結合這一動態圖思考如何驗證這一平行關系.有的學生提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原因是直線平行于平面中的一條直線.”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道具進行演示,將課本充當平面,將筆充當空間中的直線,讓他們驗證自己的想法,并尋找這一想法中存在的漏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自己在推理過程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漏洞,再次探究與討論.在這之后,學生能掌握正確的判定定理,這為平面與平面位置關系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進行推理與驗證,培養學生的空間感,使學生高效地解決這類問題.
(四)構建錯題庫,提高學生的運算分析能力
教師可以巧用信息化技術收集學生在隨堂測驗、周測、月考等考試中出現的錯誤,根據錯誤的類型進行分類,構建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其中包含學生每個課時、每次考試出現的錯誤并附上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掌握相關錯誤知識之后利用這些題目加深印象,逐漸提高學生的運算分析能力.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題目的性質進行分類,如當題目中包含數形結合思想時,教師可以將其歸納到數形結合思想文件夾中,為學生提供這類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分析題目類型的特點,使學生掌握題目中所有人出現的錯誤,并自己嘗試對這類題目的解答方式,通過查看教師的解析過程掌握數形結合思想的實際應用.同時,教師可以整理一下存在關聯的知識點,建立一個題庫,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之間存在的聯系,從而提高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效率.這一題庫是隨著學生的學習不斷更新的,因此,教師在開展周測時可以根據學生平時出現的錯誤編寫一套試卷,測試學生在這段時間內的發展水平,為教學評價提供重要的依據.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學生既能掌握題庫的具體應用,又能根據題庫高效地整理自己的筆記,逐漸消除存在的錯誤,提高數學綜合素質.
結 語
總而言之,為了將信息化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掌握豐富的教學資源,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創新傳統的數學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和需求提供課內外資料,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在課堂中落實多元化的信息手段,使學生獲得全新的體驗.同時,學生能認識到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中的效用,在課下自覺利用互聯網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和數學知識.因此,通過對信息化技術的高效應用,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有所提升、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梁龍云.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探究[J].新課程,2020(11):56.
[2]陳航.高中數學借助信息化手段培養“抽象能力”教學實踐探析[J].考試周刊,2020(26):53-54.
[3]張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中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J].學周刊,2020(12):94-95.
[4]蘇明珠.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新智慧,201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