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美玲
摘 要:目前,國內外教育教學研究領域逐漸提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深度,共同關注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對學生個體成長、國家與社會改革發展中人才結構優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倡導、注重對學生思想品格、能力素質、價值觀與人生觀塑造等方面的培養,這一教育理念逐漸成為當前國內外教育界普遍認可的教育管理方向。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指導下,各級學校的教學工作、育人教育迎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科學合理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小學美術教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從核心素養的理念出發,對小學美術教學實踐進行探索,以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美術;實踐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根據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學科核心素質要求演化而來,可以理解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種“品格”和“能力”不是指單一的知識、技能,而旨在通過學科教學培養學生在應對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綜合性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和行動能力。目前,世界上多數組織和國家所認同的、具有跨學科核心素養性質的是“4C”,即合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創造(creativity)、批判性思維(creatical thinking)。
二、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景,培養美術圖像識讀的眼界
在學科知識結構日新月異,教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明顯受限。取而代之的則是互聯網時代的科技,才能夠使學生充分開拓教學資源,拓展有效知識的獲取途徑。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拓寬學生的眼界,教師應該探索開放式的美術課堂。當然限于學生自制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尚且不足等特點,戶外教學的實施更值得借鑒。如美術館、校園內的景觀環境等等圖像識別性較強的安全地點和設備,以此來開闊學生眼界,對于后期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探究,增強美術表現的創新能力
核心素養所蘊含的學習觀或者是教學觀,基本上體現出一種思路,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一些真實性的問題情境的創設,更倡導的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式的學習。核心素養所蘊含的學習觀,改變的是人們原來碎片化的知識和孤立技能的習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教師引導的生本位模式,重視學生個體性和溝通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章節的不同內容特性,以學生為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展開。
(三)豐富內容,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美術教育是一個注重感官體驗的課程,核心是以美育人。常規的美術課堂主要是教師通過 PPT 或者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模式,讓學生觀看圖片,但他們看得見、摸不著,缺少直觀感受,難以達成一種具體的、全方位的認知,在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習理解上,其也就缺少了動力與激情。美術教育應該鼓勵學生勇敢走出去,走向社會、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術資源。如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親近民間美術作品,接觸美術中具體的物化之美,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造型、表現形式,體會其文化內涵;請進來,邀請書畫名家或者民藝大師走進課堂,帶領學生體驗美、感悟美。教師要將傳統與現代、靜態與動態結合,充分挖掘各種資源。
(四)貼近生活,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實踐是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有效途徑。學生只有實際應用,才能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或工作中潛移默化地轉化為自身的核心素養。在美術教育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如,筆者工作所在學校地處農村,其就地取材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深入本地區,汲取資源和材料。如水稻秸稈編制小動物,并嘗試制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及動手操作能力。
(五)評價反饋,形成正確的審美素養
核心素養的最終實現,需要在教學評價中體現。將核心素養的養成作為評價體系的重要參考,可以使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更多地融入思考,也可以讓學生在完成美術作業時觸類旁通。核心素養的養成情況成為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參考,它可以促使學生在完成學業時融入主觀思想與深層次的思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改變其以往過分關注確定性的解題過程和標準答案的習慣。畫得美、畫得像不再是主要標準,如何體現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特點,敢于表現與眾不同的創意,培養審美能力才是教學的首要目的。
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的汲取最終還是要投身社會去實踐。學生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往往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要做到的就是豐富學識、引導學生,實現真正的傳道授業。歸根結底,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要擺脫以往的“填鴨式”教學,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把理論轉化為實踐。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美術觀察,2017(4).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劉二堡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