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蓮
【摘? ? 要】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就是構建以微活動為載體,以每月一主題為線索的德育課程體系。通過有序的、有主題的微活動課程開發,推動課程橫軸與縱軸的構建,使課程開發成網狀的3.0版。本文作者以自身學校班級的實踐為例,介紹課程開發的背景、意義與初步實踐。
【關鍵詞】微活動;主題式德育;課程開發;初步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5-0038-02
A Prob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based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Micro Activities
(Lin Wenen Junior High School, Xingta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China)XU Junlian
【Abstract】Thematic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micro-activities is to construct a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ith micro-activities as the carrier and the monthly theme as the clu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orderly and topical micro-activity cour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xes of the course is promoted, and the course is developed into a network version 3.0.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actice of his school class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preliminary practic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ywords】Micro activities; Subject-based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eliminary practice
一、開發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課程的背景
(一)高效自治的班級建設現狀
筆者一直把文化引領、制度治班、活動興班作為打造一個高效自治班集體的必備條件,用文化領航讓班級有目標可追,用制度護航讓班級常規落到實處,借活動來凝心聚力,構建家長、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成長共同體。
(二)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際
我校處于農村地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逐年增加,學生家庭背景參差不齊,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德育工作開展難度較大。說教式德育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了,德育的方式和手段亟待改革。結合我校學生實際,開發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課程,因此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三)學校德育工作需求
我校一直致力于德育工作的研究,對德育活動已有一定的探索。每逢重大節日或特殊日子都會開展相應的節日紀念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也會利用學校的體藝節等開展相關的德育活動。雖然學校基本可以做到每周一活動,但是至今尚未形成全面系統的德育課程體系,這就給課程開發創設了極大的研究空間。
二、開發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課程的初步實踐
課程專家楊四耕說過,課程開發1.0版本是點狀的;2.0版本是線狀的;3.0版本是網狀的。我們研究探討開發的主題式德育課程應該是網狀的,應該有完整的橫軸與縱軸。
(一)構建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課程橫軸
目前我們根據學校德育的實際,結合家校生活的規律以及各種傳統節日,整合多方資源,把學校一至十二月的教育主題依次確立為:誠信友善、文明禮儀、立志奮斗、求知求學、孝心感恩、責任擔當、安全教育、勤勞公益、守法守規、理想愛國、健身健心、自律自省。每個月的德育主題都是自成一體的小課程系統,始終處于動態生成中,不斷被實踐,又不斷被改進、創造、豐富和完善。
(二)構建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課程縱軸
筆者學校確立了每月的德育主題,初步完成了橫軸的設計,讓主題式德育由點狀升級為線狀,而對于網狀的課程的開展教師還需要周密設計縱軸,也就是時間軸。
1.同一主題,不同年級的活動專題設計不同。教師需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融合各年級的學科課程,設計編排符合自己級情的活動專題。各年級的各德育專題彼此關聯又要相對完整,要符合逐層遞進、螺旋上升、持續有恒的教育原則。例如:同樣是九月守法守規主題月,七、八、九年級的德育專題就有所區別。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校規、班規,從校規、班規入手,幫助學生熟悉初中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樹立規矩意識,讓他們初步形成對班級、學校的認同感,培養學生愛校、愛班的精神。
八年級學生已對校規和班規有一定的了解,加上青春期叛逆性格的萌動,他們很容易對校規、班規產生反抗意識,覺得規矩煩瑣,受不得這條條框框的束縛。如果此時的教師還沿用初一的教學方法,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在管理八年級學生時,教師需要調整德育活動的重心了,把八年級的德育專題設定為“公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讓學生由愛校、愛班上升為愛國、愛家。這樣既能避免學生對學習校規和班規感到厭倦,又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將德育從校內拓展到校外,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
針對九年級,教師可以把校規班規、法規法紀等需要學生強化遵守的規則提煉為“男神女神修煉手冊”,引導學生將規矩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通過為班規和校規設定有趣的名字,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遵守規則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教師應該將“大家一定要嚴格遵守班級公約,爭當一名守紀先鋒”這類話語轉化成“一起遵守‘男神女神修煉手冊,做各自的男神女神吧?!蓖ㄟ^有趣、幽默的引導,將嚴管與厚愛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德育質量。
2.同一年級,同一主題,設計不同的專題活動。如教師可在“守法守規月”圍繞著“學習校規班規”這個主題任務,為學生設計四個不同的專題,這些專題獨立存在而又環環相扣,螺旋上升。
對于同一種形式的微活動設計,教師也要設計出不同的梯度。例如:同樣是微班會活動設計,由于剛入校的學生對一切都還很陌生,需要快速了解學習生活的規矩,也相對較乖巧聽話,因此教師在為他們開展第一周的微班會時,就可以直接采用學生齊讀規則、教師分條解釋說明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方式雖然比較枯燥,但能有效幫助學生快速認識學校和班級制度;教師在開展第二周的微班會時,則可以引導學生對照校規反思自己和同伴上一周的表現,列舉一下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思考揚長避短的方法,提出今后改進的小目標等;教師開展第三周的微班會時,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與小組成員討論符合自身班級特點的規矩,初步起草具有班級特點的班級公約;教師開展第四周的微班會時,可以引導學生反思小結前三周的表現,分組討論補充班級公約,然后讓班委進行收集整理,全班表決通過,最后號召大家遵照執行。經過四周的實踐與反思制定出來的班級公約,不但從出勤、紀律、作業、衛生等方面對學生有一個全面、統一、具體的要求,還會因為全體同學都參與了其制定過程而使其更具說服力。當在公約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有意無意破壞規則、違反公約的行為時,學生也能及時發現并遵守規則。
3.同一年級,同一主題,同一周次,同一內容,不同班級的活動題名與形式也應有所區別。例如同是八年級,同是求知求學主題月,按照周次順序,我們年級依次編排的讀書活動內容分別是:課內名章佳句品讀、名著故事分享、課外小說鑒賞、課外實踐活動體驗。每周各班都圍繞著年級編排的讀書內容開展活動,但每個班的活動題名和形式都不一樣,都帶有各自班級的鮮明特點,甚至跟班主任的學科特點密切相關。例如語文教師帶的班可以依次開展:《這邊風景“讀”好》名章佳句品析會、《開卷耕讀,春暖花開》名著故事分享會、《在夢想與現實間,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小說人物鑒賞會、《世界那么大,一起去看看》金牌導游鑒定會。不難看出,四期讀書分享會既契合了年級的讀書內容,又結合了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的特點。而其他學科教師帶的班、組織的讀書活動題名及形式也可以根據實際而改變。如政治教師帶的班開展《該不該說“不”》小說主題辯論賽,英語教師帶的班開展《經典重現》精彩章節情景表演等。
開發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課程,需要教師結合校情及學生實際,做好課程的頂層設計;根據每月德育主題,設計并開展系列微活動;詳細觀察和記錄學生情況,分析成效與存在問題,評測德育效果,反思調整方案,逐步形成科學、系統、完整的基于微活動的主題式德育體系,以推動課程橫軸與縱軸的構建,把課程開發成網狀的3.0版。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實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陳錚.基于生活的小學德育“微活動”課程的實施與指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10)
[3]沈澄.微課開發設計主題教育活動,在德育校本課程實踐中應用與研究[J].教育(周刊),2020(09).
[4]姜華福,褚書閃.開展主題式系列活動構建德育一體化課程[J].遼寧教育,2018(10).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