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階段,教師此時應當注重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提升語文素養。在對待寫作教學時,應當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升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養成積累寫景素材的習慣、培養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本文試為高中語文教學成熟化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高中教學;寫作教學;語文寫作;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34
學生在高中階段面臨著高考的壓力,作文教學是學生發揮想象力的地方。但是現在部分高中議論文教學模式化嚴重,學生普遍缺少自己的想法。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模式化的評分標準導致許多學生的作文個性受阻,可讀性低。本文將研究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創新路徑。
一、語文教師需要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
多讀多寫是提高閱讀與寫作水平的最佳途徑,也是最便捷的途徑,只有學生閱讀與寫作經驗豐富后,才會有自己的閱讀寫作方法,才會為學生的真實寫作能力提升提供可能。教師促進學生多讀多寫,可以體現在每一天的作業中。
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天以一句話或者是一段話的方式,寫日記記錄每天的所得所感,當然,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應該考慮到針對不同類型學生要因材施教,對于喜愛讀詩的學生,就可以讓他們以詩的方式記錄,教師不要在題材上多加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為主。在日常閱讀訓練中,高中教師可以在每次語文課上課前,進行每日一句的分享,每日一句可以是修辭優美的句子,也可以是蘊含簡單哲理的句子,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關于文學知識的小知識點。
在高中語文能力創新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對課堂寫作中的創新環節定位不夠明確,教師應該采取多種多樣的語文綜合活動,不斷啟發學生學習語文寫作,并提高自身教學素質。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盡最大可能地幫助學生,運用多種語文綜合寫作方法創新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學習思維。同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把握語文綜合寫作能力創新中的所有教學環節,將學生放在各個語文創新寫作教學的主體地位。由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保證語文綜合創新寫作活動多樣化與多彩化,重視語文寫作知識運用環境等,讓學生通過獨立討論,分階段討論,各個班級互動討論等,從多方面、多領域進行相關的語文寫作創新訓練,以便于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創新寫作能力。
二、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建立新作文教學的觀念
作文體現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而新課改要求要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要擺脫作文應試的觀念,避免為了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忽視學生學習的規律。教師在發現學生有假大空作文時,要以委婉的方式指出,更新作文教學的觀念,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高中語文寫作綜合創新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把握作文寫作綜合創新課的各個教學課程創新,教學設計創新,教學實踐創新以及教學練習創新,減少實際的教學障礙,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并拓展相關的語文寫作實踐活動。大多數高中生剛開始擁有基本的語文寫作欣賞實踐應用能力,但學生的語文寫作思考能力,語文寫作實際操作能力等水平并不太高。在高中語文寫作學習過程中,高中生語文寫作思考能力,語文寫作實際操作能力并不容易提升。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通過鼓勵措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語文寫作實踐創新內容,揭示語文寫作內在的知識點,以及實際活動中存在的路徑障礙。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不斷加強語文寫作創新能力的模擬訓練,幫助學生抓住好的語文寫作知識點,以及語文寫作實際操作方法,改變過去不重視寫作課堂“創新教育”教學環節的現狀。
另外,高中語文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語文寫作實際創新情況,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語文寫作理解與欣賞目標。由此,在教學設計創新,教學實踐創新以及教學練習創新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語文寫作綜合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克服語文寫作思考的障礙。在利用創新寫作路徑的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對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充分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與寫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寫作能力。這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綜合思考語文知識,重視語文創新實踐,從多個方面把握語文創新活動和學生本身語文知識的聯系,巧妙地增加學生的語文綜合寫作訓練,采取多種基于創新路徑的語文寫作訓練方式,從而讓更多的學生把握好語文創新寫作路徑。
三、培養學生觀察與反思習慣
高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因為作文源于生活,優秀的作文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生活經驗。鍛煉學生寫景、寫人的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描寫能力,提升其作文的感染力。
語文寫作中的觀察就是多閱讀,讀和寫一直以來都是相輔相成的。通過讀,人們學會了了解這個世界,放眼展望未來;通過寫,人們可以將發生的一切記錄下來,大到歷史更迭、小至柴米油鹽。同時,寫作和閱讀在高考語文中的分值也不容小覷,因而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培養學生通過對優秀語篇語段的閱讀,學習寫作的行文思路、修辭手法,以及描寫角度等抽象的寫作技巧。通過語文閱讀與寫作互動性教學,提升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能力,自然語文成績和學習效率也會有所提高。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預知將來可能要進行寫作的對象,有效提高學生預知寫作能力的方法,就是通過大量閱讀積累語感,增強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大量實踐表明,想要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成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對提高寫作成績有很大幫助。因此,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閱讀同寫作之間的互動性結合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既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助于將抽象的語文寫作手法具體化,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語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主要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索,豐富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優秀的人,也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個人生活。但是高中的學生對于語文教育的重視不足,存在著興趣缺位的現象,所以,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教師可以從簡單的古詩詞入手,因為古詩詞擁有豐富的意境之美,將浪漫的古詩詞結合學生的個人體驗進行講解,則將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從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以《詩經》中的名篇《國風·鄭風·子衿》為例,詩歌意境優美,是描繪古代勞動人民愛情的優美詩篇,針對各年級學生對于不同文學作品不同興趣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入飽含相思之情的經典作品,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于《詩經》這一古代詩歌總集的興趣,從而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供可能。如第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教師在此時可以解釋本文譯文,即: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v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這一句飽含了相思之情?!扒嗲嘧优?,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這一句是說: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找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教師在講授知識時,還可以針對句中的某一些難理解的詞進行解釋,“悠悠”指的是憂思不斷的樣子,“寧”是指難道的意思,教師首先將古詩的意思傳達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對古詩文進行朗讀,在此時,學生則會根據白話文意思對照古文詞句,因而學生對古詩文的了解就會更多,也會加深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是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是對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關注人類的價值和精神表現,高中語文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提高自信心,肯定學生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熱愛生活,有所追求,樹立遠大的理想,教師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更加有利于滲透良好的職業行為規范,教師在講授《詩經·國風·鄭風·子衿》這一篇目時,可以培養學生對美好感情的感悟能力,感受生活之美,從而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五、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名句:“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真心渴望的事即為感興趣的事,對某件事擁有十足的興趣,并因此干成事業的人始終是令人羨慕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是多嘗試、廣接觸的階段,教師的良好引導無疑是重要的,傳統文化又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使學生對待傳統文化興趣盎然,是當代教育的寶貴財富。教師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需以課堂為主陣地。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當前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存在一些弊端。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多是采用模塊化的寫作教學,這樣的模塊化教學不利于學生提高語文成績和語言表達能力。事實上,語文學科更注重的是在大量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對語言應用融會貫通。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發現不同模塊間的聯系,加強語文閱讀與寫作互動性的教學探究。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多進行閱讀,多積累傳統文化書籍,重視閱讀與寫作互動之間的有機結合,摒棄老舊固化的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在盡可能擴大閱讀面的同時,強化訓練,從而激活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根據優秀文章中的語篇語段寫作手法等,進行學習和模仿。
六、結語
本文根據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提出了幾個層次的建議。高中語文教師還需要根據本班學生不同的興趣特點,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不斷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聰.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指導策略分析[J].課外語文,2020(6).
[2]汪帥.“互聯網+”背景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參花(下),2020(2).
[3]許單榮.借助新型教學模式提高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質量[J].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