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莎
摘 要: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與科學課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參與設計實驗,培養探究思維;善用評價,培養科學探究的習慣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構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因此,如何在課堂中實現有效教學,讓學生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學教師應下的功夫。
一、探究能力的概念
探究能力是探尋或研究未知或已知事物的能力。對小學生而言,探究能力一般包括發現科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進行科學實驗、合理進行科學解釋和必要的科學反思能力。
二、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升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高
在當今應試教育的主流教學體制下,學校以及家長對語文、數學比較重視,其他學科的地位都在這兩門課之下。從教師層面來說,部分學校管理者和科學任課教師都認為科學這門學科是可有可無的,沒有把科學的教學工作作為學校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生層面來說,學生對科學學習熱情不高,課堂參與度不夠,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2.缺乏一支優秀的科學教師隊伍
科學教師是學生科學夢想的引路人。科學教師的科學素質決定學生探究能力的高低。一節好的科學課能夠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有大量的教育實踐探索。只有科學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實現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從而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教師在課程導入的過程當中,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材料,設計一些新鮮有趣的、源自生活的、學生有豐富體驗的動手實驗,通過讓他們嘗一嘗、做一做、動一動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例如,四年級上冊《我們的食物安全嗎?》這節課的導入環節,出示兩杯飲料,一杯是買的鮮橙多,一杯是現榨的果汁。學生很開心,紛紛拿著吸管嘗,感受之后,發現現榨的果汁不太好喝,而鮮橙多更好喝。為什么會這樣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提高教學認知的效果。
2.讓學生參與設計實驗,培養探究思維
科學教學的核心是科學探究,科學探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水平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大部分教師沒有為學生創造自主設計的環境,而是把方案直接出示給學生,學生“照單全收”,缺少思考和創造,整個過程沒有“探究味”。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定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預測—設計—實驗—改進”的探究過程,學生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三年級上冊《土壤的成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驗,識別土壤中存在空氣、水分等重要成分。除了教材中出示的實驗方案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來證明土壤中有水分?小組討論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在匯報中各抒己見,想出了種種方法,有曬干法、稱重法等。曬干法:把土放到礦泉水瓶里去,拿到太陽底下曬一天,觀察瓶壁上有無水珠出現。稱重法:把土壤放在電子秤上稱重,之后拿去曬,曬完再稱重,對比曬前跟曬后的兩個數據來測量出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小小的一個實驗,鼓勵學生大膽設計方案,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3.善用評價,培養科學探究的習慣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和評價是課程實施的兩個重要環節,相輔相成。”因此,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后反饋,從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可以過程性評價,可以終結性評價,也可以兩種評價結合。評價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實驗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能力表現。除此之外,評價的內容也要豐富:如學生對科學學習活動是否感興趣;學生能否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思考和實驗;學生當前存在的學習困難等。例如,學生上交的作品,教師應及時肯定、表揚,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如果學生敢于大膽推測,并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驗驗證,或者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些都是良好的探究習慣。
總之,學生熟練的探究能力、扎實的科學素養在于日常、在于細微、在于日積月累。教師應多把學生的雙手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聽、觸、摸,去感受科學的脈動。只有學生從小到大,不停地有科學規范的訓練,他們的探究能力才能積厚薄發,才能從無到有的培養,才能點點滴滴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光.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J].素質拓展,2017(7):100.
[2]冷丹陽.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研究[J].課程與教學論,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