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姣
摘 要:英語學科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之一,但存在缺乏完善的英語教學體系、學生英語能力與崗位需求不符、師資力量薄弱、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中職學校應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英語課程體系,優化師資力量,培養雙師型教師,加強教材的選擇和建設,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英語課堂。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就業;職業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66-02
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而中職教育是面向就業的教育體系,對學科知識的專業性要求不高。為了更好地為未來就業和長遠發展服務,中職英語教學應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將側重點放在職業能力上面。本文根據中職教育特點,就中職英語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一、中職英語教育中的問題
1.缺乏完善的英語教學體系
中職英語教學應該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專業進行,但目前中職英語課程體系缺乏職業教育的特色。提到職業教育,都會想到德國,德國職業教育強在“雙元制”,其主要特點有:教學任務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教學活動以實踐操作為主,且企業和車間是主要場所。簡而言之,就是校企合作。而我國中職英語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教學任務和企業實踐內容不符,難以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供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英語教學沒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將英語教學側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性上,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培養英語素養和學習自主性,形成主體意識和能力。
2.學生英語能力與崗位需求不符
中職學校教學內容都是面向畢業生將來崗位工作需要的,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實踐能力,以培養大量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實用型人才。具體到英語教學中,就是中職畢業生對學習英語的“滿意度”和用人單位的“認可度”。目前我國部分中職英語教學不能滿足畢業生和將來具體工作崗位對英語的需求,與學生的滿意度以及企業、社會的需求和認可度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英語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及畢業后的職業崗位交叉點不多,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
3.師資力量薄弱,“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難度大
當前中職學校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少,實踐能力弱,行業的從業經驗和經歷短缺。部分職業院校英語教師雖然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使中職英語教學不能得到建設性的深度發展。另外,“雙師型”教師成長周期長、難度大,給師資隊伍建設帶來很大困難。
4.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職業意識淡薄
部分中職生成績不佳,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缺乏學習興趣和動機,看不到英語對自己未來就業的幫助和影響,產生厭學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于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的成功體驗和經歷太少,因此自我效能感偏低,對學習英語喪失信心,于是放棄英語學習。
二、中職教育中英語教學的改革探討
1.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英語課程體系
中職學校要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堅持以培養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即構建以就業為導向、具有明顯實用特色的中職英語課程體系。第一,增加實用性內容,突出專業方向。教師應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和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堅持理論與實際并進,學用結合。學校應以現有教材為基礎,廣泛發動一線資深學科教師,充分挖掘實用性強的專業內容,科學地進行重組、編輯和整合,并有針對性地予以延伸和拓展,在突出英語課堂教學專業性的同時,滿足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崗位需求,使學生意識到英語的實用性和有用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課堂教學與就業實訓相結合。中職英語作為一門職業技能和公共學科課程,也應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進的原則,將課堂教學與語言實訓、就業實訓相結合。實訓借助外顯任務的成果性,能讓學生感知、體驗語言,并通過開展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參與各種任務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語言學習方法與策略,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并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英語運用能力。因此,中職院校在學生去企業單位進行實習前,可以適當設置英語教學實訓課程,組織學生參與企業崗位培訓,讓學生到實際工作崗位中應用英語解決問題。
2.優化師資力量,培養“雙師型”教師
教師的理論知識、業務素質、教學手段,都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應用型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都應高度重視英語教師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建立一些中等職業教育英語師資培養基地。中職學校也應加大教學設施的投資力度,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學設施,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手段,拓寬信息渠道。英語教學內容應針對特定專業需求,以教研室和一線企業對具體崗位的英語要求為調整方向。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督促和保證這些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學校要完善教師學習和培訓制度,加強對現有在職英語教師的培訓力度,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不同層次與類型的培訓班。與此同時,在引進職業技術教育人才時,中職學校應該遵循“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引進標準,不僅要考慮學歷的要求,還要注重教師一線企業工作的經歷,使教師既具有英語專業的高業務水平,也能了解其所教專業和所教班級的基本構成和專業特點,實現英語教學面向就業的實用性目標。
3.加強教材的選擇和建設
英語教材作為核心教學載體,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職英語教材建設要以“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立足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并以就業和職業能力為導向,貼近崗位需求,使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特征。中職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特色,根據學生、教師和社會三者的需求,選擇符合本校職業教育特色的英語教材,還可以編寫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鼓勵教師參與到教材的選編和建設過程中。教師參與教材編寫時,應考慮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適當降低教學內容難度,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圍繞專業課內容對英語知識進行重新梳理與整合,重組以英語能力的需求為核心的英語學科知識體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目的性。
4.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中職學校應以社會發展和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要為方向,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專業,與專業知識相輔相成,為將來工作崗位需要服務,不斷追求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變革。第一,實景教學法。教師可在模擬的或者真實的工作場所進行英語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可以把學生帶到車間,充分利用車間的專業設備,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熟練應用專業英語,并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第二,豐富課外英語活動。中職學校可組織面向全校師生的各種課外英語活動,如單詞搶答、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英語歌曲大PK等。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激發英語學習動力,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結語
總之,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堂教學在教學體系、師資力量、教材建設等方面尚存在諸多不足。學校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和企業攜手共同培養高水平“雙師型”教師,結合學生的專業需求,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實施實景教學,創新教學方法,使中職英語課堂教學走出困境,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軍偉.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嚴艷琳.中職英語教學低效的歸因分析和改革策略[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09).
[3]郭妍.基于市場就業導向的中職英語課程改革研究[J].成才之路,2017(04).
[4]肖月娟.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英語教學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