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晨
摘 要:隨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和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利用豐富的教學內容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推動優質課堂的構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載體,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思考中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學用合一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高效進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表演情境;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7-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7.067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初級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認知能力等方面出發,把道德與法治內容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在主動探索中推進學習的有效進行,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為了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教師還要注重教學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在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時獲得深刻的體驗,增強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優質教學的構建。
一、創設表演情境,提高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時,只靠自主學習教材內容很難達到深入理解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表演情境,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還能利用表演情境來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表演,通過表演進行思考,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在表演環節,學生親身經歷了表演過程,把表演內容與所學知識融合到一起,增加了他們的認識,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達到深刻領悟知識的目的。借助表演情境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讓他們看待道德與法治問題時不再趨于表面,而是能夠挖掘問題的本質,運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分析,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學《走進我們的老師》時,教師可以設計表演情境,挑選一名學生扮演老師,其他幾名學生扮演不同性格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問題設計不同的情境:教師備課的情境、鼓勵后進生學習的情境、處理學生打架的情境、教育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的情境等,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靈活扮演教師和出現問題的學生。通過情境表演,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來自教師的愛,感受到教師的辛苦,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順利進行,激發學生尊敬教師、愛戴教師的情感。
二、引入信息技術,進行深度教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依據教材內容開展教學,那么給學生提供的教學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深度教學的進行。教師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使他們有更大的探索空間。在直觀情境中進行學習,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深入分析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實現深度教學。
(一)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學生在探究學習內容時,如果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他們的學習動力就會增強,能主動分析新知識,遇到與已有知識有矛盾的地方會主動思考,促進思維的深入發展,順利解決學習矛盾,實現有效學習。在信息技術情境下,把教材中的內容轉化成直觀的圖片和視頻,能夠對學生的視覺起到刺激作用,讓他們借助觀看到的內容來深入分析和思考教材中的知識。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運用網絡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在內容新穎、多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動力十足,他們能結合看到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在思維深入發展的過程中促進深度教學的高效進行。
(二)引入信息技術進行拓展學習
把信息技術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網絡中的素材,讓學生借助直觀情境來學習教材中的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拓展知識的外延,讓他們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來了解更多的與本節內容相關的知識。學生在信息技術情境下體會到了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樂趣,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讓他們在視覺感受下主動學習和探索,不斷提升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逐步推進深入教學的進行。
三、引入傳統文化,加深學習感悟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道德文化提升自我素養。借助傳統文化開展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動力,在傳統文化的引導下探索道德與法治知識。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建立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聯系,獲得深刻的學習感悟。
例如,在教學《父母多愛我》時,教師可以用生活中自己與父母的小矛盾作為導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與父母的矛盾,讓他們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點滴來感受父母的愛。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父母,懂得換位思考,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文化,如孟郊的《游子吟》,讓學生通過分析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感悟詩句中蘊含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引入曹鄴的《北郭閑思》,讓學生感受詩句“每思骨肉在天畔,來看野翁憐子孫”,體會其中蘊含的父愛。結合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對父母的愛體會得更加深刻。
四、開展互動教學,提高道德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是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充分利用師生、生生的互動來讓學生對道德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提高他們的道德意識,讓他們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并能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明確判斷哪些行為是道德行為,并自覺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促進道德素質的發展。
(一)利用師生互動提高道德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知識設計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教師對學生的答題態度給予肯定,并對他們認識不足的地方進行指導,讓學生能正確理解所學知識,促進道德意識的提高。
(二)利用生生互動提高道德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互動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小組布置討論任務,讓學生根據對教材中道德知識的理解說出自己的看法,并認真傾聽其他小組成員的看法。在相互交流中,學生對道德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獲得新的理解,促使他們再次對道德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道德意識。
五、設計主題講座,樹立法治觀念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法治知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教師可以設計主題講座,邀請遵守法紀的學生向同學介紹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同時,教師還要邀請法律專家給學生講述如何養成文明、守法的行為,培養學生在外出時遵守交通規則,在買東西時自覺排隊等良好的行為。在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心理的指導,邀請心理學家進行“防止校園欺凌”的主題講座,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屬于校園欺凌,在受到校園欺凌時如何保護自己。
針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設計的主題講座,使學生對法治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的法治觀念得到了增強,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能用學到的法治知識來約束自己,做到遵紀守法,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的守法行為。同時,在遇到校園欺凌時,學生也能運用所學的法治知識來保護自己,使他們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六、在實踐中運用,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僅僅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促進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化。在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指導和評價。在學生有違反道德與法治觀念的行為時,教師要及時糾正,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地方,并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做出良好的道德行為時,教師要重點表揚,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教師的肯定,在激勵中提高他們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并有意識地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在學做合一的過程中深化道德與法治觀念,促進他們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安全記心上》時,學生通過學習教材內容知道了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交通規則和出行時要注意的事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學會判斷哪種行為違反了交通規則,哪種行為遵守了交通規則,在學和用相結合的過程中注意交通安全。學生學習了防溺水以及自救的方法后,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防溺水意識,讓他們避免到陌生的水域游泳,發現有人溺水時不要貿然下水營救,而是要大聲呼救,在游泳時要學習一些小技巧,保證自身的安全。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階段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聚焦核心素養,注重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根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設計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體驗,讓他們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深刻感知所學知識,樹立正確的道德和法治觀念。通過與創新理念的有效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和體驗中得到提高,促進他們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靜.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0(6).
[2]董新.文化中的規矩與方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基礎教育論壇,2018(17).
[3]高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踐[J].新課程導學,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