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花
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德育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道德教育內容一般包括社會公德教育以及社會常識教育等,這些教育內容較為陳舊,容易導致學生對道德教育產生厭倦心理。而國學經典中蘊含非常多優秀的傳統美德,在道德教育中能夠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和價值。基于此,分析了國學經典對小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學經典;小學生;道德教育
有效開展小學生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運用國學經典,能夠有效提升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一、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重要意義分析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十三歲以前也就是說小學階段的學生具備較強的記憶力,但是此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要讓學生盡早學習國學經典,盡早受到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學生在心靈最為純凈、記憶能力最佳的學習階段,接觸到最具有價值以及智慧的國學經典,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今后的人生發展方向以及生活態度。不僅如此,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的知識以及閱歷會越來越豐富,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能力會越來越強,對學生今后的成長、開智以及受益十分有利。由此能夠看出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可以提高德育有效性。
二、合理選擇國學經典教材,滿足學生實際需求
國學經典雖然對小學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起到積極的推進效果,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國學經典內容都適用于道德教育,并不是所有國學經典都適合學生學習。在運用國學經典開展小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國學經典教材的選擇,只有選擇符合小學階段學生認知特點、學習特點以及發展規律的內容才能夠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價值,才能夠滿足學生對道德教育的實際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然后根據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實際特點選擇適當的國學經典教材,注重由淺入深及由表及里的教學原則。例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習階段的學生,教師在運用國學經典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選擇一些內容較為淺顯、方便學生理解并且閱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國學經典教材。
三、注重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國學經典在小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運用雖然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實際運用中教師也要注重不能將國學經典生搬硬套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這種情況會極大程度上影響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轉變以往傳統教學觀念,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才能夠有效提高教育效果。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十分關鍵,直接影響到國學經典的應用。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改表明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只有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學生才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教育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從以往被動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國學經典在小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師應注重合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在新時代背景下,想要提升教育效果,那么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至關重要。例如,在運用國學經典進行小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進而打造更加生動形象的課堂。
四、注重創新道德教育方法,發揮國學經典價值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愛玩,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好奇心強是天性,因此,教師在運用國學經典進行小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創新道德教育教學方法,這樣國學經典的價值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其一,游戲化教學法。適當運用游戲能夠大幅度提升教育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文化知識與游戲充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
其二,創設情境教學法。教師可以根據國學經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值得教師注意的是,道德教育以及國學經典內容之間一定要密切聯系,這種情況下能夠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之后,讓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學生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國學經典學習過程中,有效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
其三,實踐活動教學法。教師可以根據國學經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例如,角色扮演、情景劇、配樂朗讀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以及認識,使國學經典中存在的道德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價值。
總而言之,國學經典為小學生德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新思路。教師應意識到在小學生德育過程中國學經典的作用價值,充分挖掘國學經典中對小學生德育有利的積極因素,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國學經典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合理有效運用,進而大幅度提升小學生德育效果,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韓丹,曹鵬舉,張偉.新媒體語境下國學經典教育的使命及推進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0):17-18,41.
[2]王莉娟.國學經典教育的內涵、意義及實踐超越[J].教學研究,2018,41(5):77-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