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慧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強課堂師生互動是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能夠推動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師生互動頻率,可以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推動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需求,促使學生在互動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最終打造出優質的、活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應合理運用好師生互動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互動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課堂互動;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引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應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以及共同發展的過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1]。在此背景之下,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太適應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上日程?;咏虒W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存在契合性,逐漸受到青睞,引發教師的踴躍嘗試,進一步推動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進程,為素質教育教學目標的順利落實提供有力支持。但是互動教學作為一項新型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實踐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如何通過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實現互動教學效用的最大化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一、師生課堂互動在數學教學中的實施意義
(一)改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使得教師難以親近,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心理較為嚴重。學生也會因為生疏的師生關系而不敢說出自身的問題和疑慮,導致問題越堆越多,長期下來便會使得小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牢固,嚴重阻礙小學生的后續學習。但師生課堂互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使僵化的師生關系得到緩解,在課堂上建立友好的交流模式,讓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努力進步[2]。
(二)樹立自主合作觀念
師生課堂互動具有強烈的互動性,這里的互動不僅包括師生互動,還包含生生互動。為了完善師生互動形式,教師一般會在師生互動中加入生生互動,讓學生分組討論,將個人零散的思想碎片匯聚成完整的有價值的解題方法,然后總結小組成員的想法與思路,得出最終的答案。在這樣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體驗到互動課堂的價值與學習效果。在與他人互動與合作的學習中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增長了見識與友誼,進而提升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由此便可以看出,師生互動讓數學課堂充滿愉悅與生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樹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識。
二、師生互動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措施
(一)創設教學環境,發揮主觀能動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性較強,不喜歡受約束,因此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強硬的教學措施,極有可能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反彈。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師生課堂互動環節的設計上,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影響學生對解答數學題的情感認識,提升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以學生的興趣為鋪墊,在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下,教師設計課堂活動,從而對學生進行興趣引導,與教師主動熱情回應,從而構建互動的良好狀態[3]。
比如講授《分數與除法》時,教師想要帶領學生去理解分數與除法的共同點與區別點,可以采取五個小朋友平均分一個蛋糕的方式來傳達分數的概念,通過五個小朋友平均分10個蘋果的方式來傳達除法的概念。或者教師優化方法,引導學生對小數除法與分數除法的適用條件與轉化條件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拓寬思維角度,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
(二)創新互動方式,實踐探究教學
教師不僅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的興趣,還要提高學生自主參與互動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效率。生生互動是學生熟知的互動方式,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可以先運用生生互動的方式展開教學,再由生生互動轉為師生互動,這樣就能創新師生互動的方式,實現師生合作探究教學。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下“5∶8、15∶26、0.1∶0.3、1.8∶5.6、1/2∶1/3、1/6∶1/3”,并讓學生與同桌組成小組,同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每一組數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小組合作過程,并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加入學生的小組探究,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式,進而掌握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闡述探究過程與結果,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師生互動,積極與教師探討自己的思路,并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點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師生互動的價值。
(三)引發學生質疑,促進小組合作
學生之間作為同齡人更易于達成認知共識,結成思維聯盟。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增強課堂互動效果、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實施,教師在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的基礎上適度地營造競爭氛圍,激發學生的勝負欲,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具體而言,教師以任務為主導,引導小組學習的方向。第一,提供素材,建立初步的認知。教師展示一些物體和圖形,讓各小組通過搶答方式分辨出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別,而其他小組評判回答是否正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新課的探究奠定基礎。第二,動手操作,理解概念。首先讓小組成員摸一摸、看一看長方體的模型,總結并分享長方體的組成結構以及特點。教師通過講解將學生的感性認知上升為數學知識的層面,明確面、棱以及定點的概念。第三,循序漸進,設疑引發探究。教師可以設置探究問題,如“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征?”等,組織各小組獨立思考與探索。讓各小組派出代表闡述探究結論并嘗試總結數學知識。各小組之間可以隨時提出質疑或是給予補充,引發思維的碰撞,讓學生在交流與探討中理解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打造翻轉課堂,形成人人為“師”,亦人人為“生”的互動關系。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策略與學生進行師生互動,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敢于互動、樂于互動,這樣就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國華.小學數學課堂中師生互動行為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0(29):129-130.
[2]施文.師生互動,讓數學學習活動真正發生[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10):74.、
[3]李平慶.淺析構建高效小學數學互動課的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20(3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