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財


【摘要】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筆者精心設計了“拼一拼”“找一找”“比一比”“議一議”“評一評”“看一看”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活動,直觀形象,學生喜聞樂見,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觀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梯形面積;計算;體會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作基礎,又是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基礎。筆者以《梯形面積的計算》為課例參加了鎮(zhèn)“教學大比武”,并獲得高年級組二等獎。下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活動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增強數(shù)學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數(shù)學教學激發(fā)興趣的主旨在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學習過程中的“內(nèi)驅(qū)力”, 促使其積極主動探求知識,取得最佳效果。這是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進程的基礎。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數(shù)學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基礎。比如,在引入新課時,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筆者事先用紙片制作好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四種不同顏色的圖形。
首先,拿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給學生辯認:“這是什么圖形?你是怎樣計算它的面積?”最后,拿出梯形圖形問:“你會計算它的面積嗎?”學生回答:“不會。”接著,筆者說:“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我們都會算了,只有梯形面積不會算,你們想不想學會呢?”當學生積極探究這一問題的興趣被激發(fā)后,筆者會直接說:“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接著,筆者再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水渠橫截面實物與堆成象梯形形狀的鋼管幻燈片,并對學生說:“學習完這節(jié)課后,我們不僅可以計算梯形的面積,還會運用所學知識求水渠橫截面面積以及這堆鋼管根數(shù)。”此時,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產(chǎn)生內(nèi)在“自我需要”, 增強了數(shù)學意識。學生也因此會主動、積極參與到獲取知識的全過程。這為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精心組織活動,發(fā)展學生主體性,教師點拔、導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而活動是聯(lián)結主客體的橋梁。本節(jié)課,筆者精心組織了一場教學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求,從而使得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新知,發(fā)展能力,豐富感性意識。
1.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為感知提供豐富的素材
在學習過程中,書本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間接知識,要理解掌握這個知識,必須有感性認識的支持。動手活動為學生的正確感知提供了大量的、必要的、清晰的素材。如,在新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試試能否拼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讓學生觀察,找一找,比一比,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是學生認識事物的“窗口”, 這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的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高級形式。而比較是在思考中把各種對象或現(xiàn)象加以對比,并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的思維過程和邏輯方法。在教學中,筆者注意讓學生進行觀察圖形,找一找規(guī)律。同時,筆者也放手讓學生找一找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與梯形的底有什么關系,高與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爾后,筆者又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比一比梯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通過學生的找一找、比一比,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高等于梯形的高;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每個梯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形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通過找一找、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關系。
3.讓學生議一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討論,不僅能促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深透,而且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通過拼一拼,找一找,比一比初步感知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關系后,筆者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議一議剛才通過找一找、比一比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換意見,大膽地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互相砌磋。給學生表達和討論的機會,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精神,并且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發(fā)展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讓學生集體評一評,教師點拔、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實驗結論
通過讓學生參與拼一拼、找一找、議一議活動,引導學生集體來評一評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有什么關系?在評一評的過程中,筆者加以點拔和引導學生去看圖,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總結實驗結論。通過集體評一評,使學生加深對實踐操作結論的認識,全面掌握知識,明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個梯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5.讓學生看一看電腦PPT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規(guī)范的操作過程,加深對實驗結果的認識
這節(jié)課的難點是理解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因此,筆者充分利用電化教具進行直觀形象的演示,突破難點。學生喜聞樂觀,課堂氣氛濃厚,使學習興趣在不斷探索知識中得到升華。筆者預先設計好電腦軟件《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全過程。然后,通過讓學生觀看規(guī)范的操作過程,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實驗結論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三、注重思維訓練、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意識
除了注意組織好學生的直觀操作活動,筆者還精心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展現(xiàn)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發(fā)展,一步步由舊知識到新知識過渡,最后得出梯形面積公式,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意識。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及觀察電腦規(guī)范的拼圖過程得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的結論。然后,筆者再拿著剛才引入新課時學生不會計算它的面積的梯形問學生:“現(xiàn)在,你會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嗎?”學生很快就算出來:(5+3)×4÷2=16(平方米)。筆者再問:“為什么這樣列式?5、3 和4分別表示梯形的什么條件?” 學生很快說出5、3、4分別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這時,筆者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討論計算梯形面積的方法是怎樣的?讓學生歸納出公式,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四、精心設計練習,有梯度、有深度,形式新穎
練習設計,先是基本練習,完成課本做一做,第2題是操作性練習,需要先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運用公式計算面積。第3、4題分別是判斷題和選擇題。這兩道題,筆者都輸入電腦并配上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在興致勃勃的高昂情緒中鞏固和發(fā)展新知。第5題讓學生求堆成像梯形形狀的鋼管根數(shù),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在思維層次上要求更高。這樣的練習安排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既培養(yǎng)學生應用學具操作的能力,又培養(yǎng)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照顧了中等生和后進生,又培養(yǎng)了尖子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全過程。
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中,筆者嘗到了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成功喜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3版)[OL].https://wenku.baidu.com/view/2d3de778d4d8d15abf234e32.html.
[2]葉建云.可以這樣教數(shù)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