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平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學校要緊跟未來發展趨勢,審視以往教學模式并找到其中不足,鼓勵教師對以往授課模式進行切實有效的創新,營造出新穎且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飽含熱情地參與其中,釋放出自身潛能并做到全方位成長.高中數學的內容具有復雜性,同時帶有較高難度,使學生在接觸時感到吃力,面對挑戰無力應對而產生倦怠情緒并付諸行動,學習效率不高.教師要憑借先進理念,基于當下核心素養的要求來對授課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借助引導模式來強化學生所應具有的分析能力,使之將新舊知識結合去解決生活中諸多問題,綜合能力得到鍛煉,也使之數學素養被強化,跟上時代進步潮流.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數學;教學思考
核心素養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涵蓋授課環節、情感需求和多種技能等,貫串于授課各環節中,也延伸至實踐活動,是社會在新時期下得以前行的動力之源.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身心成長中凸顯出的不同需求,對授課手段進行創新,憑借多元方式來對書本內容進行精準傳遞,迎合高中生喜好而構建出新時期下的高效課堂.教師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采用綜合式授課方式,激發出學生潛在的邏輯思維,使之能夠從數學角度對周身乃至世界進行觀察,通過數學化的思維完成獨立且有著創新意味的分析,將新舊知識結合后巧用數學技巧表達心中所想,為其終身發展埋下伏筆,做到個性化成長.
一、借助引導模式,強化分析能力
核心素養即當代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的綜合能力,它可以滿足學生自身成長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使學生帶著極高品格走向社會.該理念涵蓋最為基礎的文化類知識、社會參與環節和學生個性釋放等,若進行細分則可劃分為科學精神、責任擔當、人文品質、實踐創新與健康成長等多個方面.教師要將其與課堂進行切實有效結合,對高中數學做到全面化探究,借助引導模式來對學生的圖形意識進行極大程度的強化,使之將數與形靈活轉換而使分析能力呈現出提升趨勢.例如,在解讀不等式的內容時,需要學生能夠在面對數學符號時將其進行轉換,運用數學眼光將當中問題進行逐層解決.教師要站在高中生的角度去設計授課方案,退居點撥位置,在傳遞基礎性的一些內容后進行習題訓練,使之將新舊知識結合去尋找切入點.教師提問:“x>0,y>0,2x-1x=8y-y,那么2x+y的最小值是多少呢?”學生開始將思維進行運轉,對已知條件進行相應分析,這時他們發現已知與所求產生交集,那么他們將以此為突破點解答:∵2x-1x=8y-y,∴2x+y=1x+8y.學生此時又產生疑問:“為什么不能用2x+y來乘1x+8y呢?”教師點撥:“已知條件并不是1呀!”學生突然想到:∵x>0,y>0,∴2x+y=(2x+y)1x+8y,繼而進行下一步計算,得出2x+y≥32,獲得所需答案.該思路下,學生通過平方再開方的手段來完成不等式計算,能夠對“=”兩邊成立的條件進行明確,從多角度去完成問題的層層解答,也對自身想法做到極大程度的驗證,學生不是在“灌輸”下接受,而是通過引導式探究被推送至課堂主體,一切授課活動皆為需求而服務,分析能力被有效鍛煉,將核心素養內容巧妙地與習題訓練結合,凸顯授課在新解讀模式下的有效性.
二、巧用先進技術,打開想象空間
高中數學所涉及的大部分內容都有著極強的抽象性,使學生在接觸時感到吃力,教師可巧用先進的技術將枯燥且帶邏輯性的內容轉換為較為直觀的一些方式,使之能夠打開自身潛在的想象空間,從而對授課重點做到極大程度的突破.例如,在解讀立體幾何時,以往二維的平面圖已不能將空間感進行展現,學生也會產生理解的偏差,在進行后續練習時易使思路受阻,那么教師可將平面轉換為三維方式,通過多媒體等設備建立起幾何模型,讓學生在旋轉與拆分中看到直觀式的轉變,將所學的新知識做到極大程度的內化,也讓學生在腦中進行相應切割和平移等來完成圖形組成,以對幾何內容間的聯系做到準確探究,核心素養得到不同程度的強化.在解讀正余弦定理時,教師給出習題:“在△ABC中,∠A,∠B,∠C對應的邊依次為a,b,c,在3sin B+cos B=2時,b2=ac,那么△ABC是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還是鈍角三角形?”學生開始將正余弦定理進行相應運用,先解3sin B+cos B=2,得出2sin B+π6=2,繼而完成后續計算得出B=π3,也就是60度角.這時,學生借助余弦定理得到b2=a2+c2-2accos B,由于b2=ac,繼而a2+c2-ac=ac,求出a=c.又因為B=π3,所以學生最終可以確定△ABC是等邊三角形.學生能夠對正余弦定理熟練地使用,正是因其在多媒體等設備的幫助下在腦中形成空間感,從而在面對“角”時可以憑借想象去進行解答.在這種直觀的輔助下滲透核心素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切實有效的鍛煉.
三、融入豐富情境,培養數學素養
素質教育下,新型授課手段出現在課堂中,教師要透徹解讀函數、立體幾何等諸多內容,通過問題情境對科學精神做到切實有效的激發.例如,在解讀幾何概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以生活情境來導入“昨天我去游泳,水溫是21 ℃,本以為一切順利,卻突發一個小事故.”然后有意進行短暫停頓,看到學生開始進行猜測,接著說“我在潛水時,耳塞不小心被沖入泳池中,那么我找到它的概率是多少呢?”教師通過真實情境來使學生原本短暫的注意力被有效集中,也緩解了課堂的整體氣氛,讓其從多角度去看待教師的行為.首先,在21 ℃的水溫中還能堅持完成鍛煉,是對健康意識的傳遞;其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有著一定聯系,足見其價值;再次,將所學內容進行生活化轉換,也對概念做到鞏固;最后,學生對隨機事件有所把握,明白找到耳塞的可能性極小,但也不是沒有可能.該教學環節中,生活理念和數學建模等的結合便是核心素養的內容,教師在情境中做到巧妙滲透,使學生對易混淆內容進行清晰化區分,在后續參與課堂活動時也能夠準確被調動,對其核心素養有著一定強化效用.
四、采用綜合方式,激發邏輯思維
新時期下,教師在解讀高中數學內容時不再只是簡單且枯燥地進行知識的單一“灌輸”,而是通過問題導向來呈現課程,滿足學生在成長中所凸顯的好奇心并巧妙將其轉換為求知欲望,這樣一來,學生便會迫切地希望在課堂中尋找所需答案,同時意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從而開始萌生主動性,對數學能力薄弱環節做到切實有效的補足,同時激發了邏輯思維.教師巧妙地以問題為主線,滲透核心素養,借助多種不同先進技術使授課方式凸顯綜合性,將數與形進行有針對性的結合,對易錯題做到精準突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規律,可以使之燃起熱情去對規律進行驗證,從而核心素養得到強化.例如,在解讀集合的內容時,通過雙向互動和作業等方式來對學生所暴露的不足制訂補足方案,設計典型練習:“已知集合A={x|x>1},B={x|x>a},如果AB,那么a的取值范圍應該是什么呢?”教師借助之前已經做好的PPT課件通過動畫方式將集合A以數軸方式表現出來,將“數”轉為“形”.這時,再配以點撥方式提出“A是B的子集時,會有哪幾種情況?”學生開始調動腦中知識并回答“A是B的真子集”“也有可能A=B”,接著馬上懂得A是B的真子集情況下a<1,并能夠馬上將其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同時分析出A=B時,a=1,那么最終得出a≤1,也就是a的取值范圍.教師在多媒體等設備的配合下,通過點撥來讓學生繪制出數軸,在多種授課方式的結合下讓其打開思維空間,根據已知條件來進行相應推算,可使原來易錯問題得到切實有效解決,繼而使學生能夠在無形中“舉一反三”并參與后續課堂訓練,使其數學思維得到強化,凸顯核心素養為主線的授課模式下的有效性.
五、憑借先進理念,培養獨立思考
數學內容中蘊含著生活元素,教師要憑借先進理念,基于核心素養,通過熟悉的現象燃起學生潛在探究意識,使之能夠在自由空間中進行更為輕松的思考,使之個性特點能夠得以釋放,使之能夠表達出心中所想,滿足其多樣化求知欲望.這不僅是對學生思維空間的打開,更是對學生的尊重,能夠為授課改革帶來較為準確的方向.例如,教師可以講解趙州橋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單孔石拱橋,其跨徑最大,所體現的便是現在所需要接觸的函數奇偶性.教師通過生活元素讓學生看到數學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從而產生對函數奇偶性的好奇.教師巧用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進行有方向性的討論,使之思維呈現出嚴謹性,能夠準確判斷.此時,教師提出口訣“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鼓勵學生對“sin32π+α=?”和“cos(π-α)=?”進行討論.一個小組將sin32π+α轉換為sin3π2+α,然后闡述奇數3時要“變”,即由“sin”變為“cos”.然后開始繪制圖形來確定象限,32π相當于270°,那么α為銳角,3π[]2+α在第四象限,即sin32π+α=-cos α.另一小組將cos(π-α)轉換為cos2π2-α,然后也通過繪圖得到其位于第二象限,得出cos2π2-α=-cos α,繼而在后續進行運算時,能夠準確地對函數的奇偶性進行判斷,從而強化了核心素養.
高中數學課堂中,以往的授課手段已不能滿足當代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凸顯出的真實需求和多樣化的喜好,略顯落后,故教師要帶著長遠眼光,基于核心素養來對授課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新時期下,教師在向學生傳遞冗雜的書本內容時,也要對實踐環節做到極大程度的重視,同時融入豐富且多樣的情境,使學生在逐層遞進的點撥下打開以往被禁錮的思維空間.學生面對數學問題時可調動腦中鞏固的知識結構,憑借邏輯思維從多角度將難點輕松且準確地突破,解題的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實踐中,教師要對新模式下的授課成效進行全面且細致化的反思,轉換傳統的固定式授課思維,在先進技術的引入下將核心素養視為授課主線,以此來設計授課的策略,凸顯針對性,這樣可使教學計劃展現科學性,授課水準邁向新高,使學生在新穎且有著探究意味的課堂中積極思考、運轉思維并強化所應具有的抽象能力,為后續學習帶來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宸睿.高中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
[2]徐晶.關于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思考[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03):23-24.
[3]劉朝華.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自主學習再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9(09).
[4]李志清.數學文化如何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生根發芽[J].課程教育研究,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