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摘? 要: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廣博高深,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密切關系著人們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較強的科學性指導。因此,在德道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有效改變自己以往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得到品格的良好塑造。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傳統文化;策略研究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進一步體現了在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中小學教育所具備的重要性,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相結合已經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學生視野的不斷拓展,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必須明確認識到傳統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義,采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效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充分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所具有的育人功能。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全新定位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重點內容
在我國十分悠久的歷史道路上,“仁義禮智信”始終是我國傳統文化所秉承的基礎信念,其對民族文化素養以及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具有積極影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小學教育時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根本目也慢慢轉變為培養學生的道德理念以及思想品質,這些內容與傳統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傳統文化是重點內容,在傳承以及創新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不同之處,進而使學生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大大提高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整體教學質量。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原動力主要來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古往今來,我國大部分傳統文化均體現著德育思想,倘若一個人想要豐功偉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所制定的人生理想,則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自身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當一個人自身具備了高尚的道德修養時,方能體現自身的核心價值觀,為自己以及他人帶來更大價值。因此,傳統文化可謂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強大動力,同時是教師以及學生主要的精神寄托。
二、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通過互聯網有效開展小學的德育課堂教學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教育教學領域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逐漸普及,小學生能夠利用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獲取豐富的教育知識,有助于小學生思維的良好發展。教師在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展開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互聯網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有效滲透傳統文化要素,是強化德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師在講授“我們的動物朋友”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與動物相關的視頻以及圖片通過多媒體播放,讓小學生能夠直觀的了解小動物真實的生活規律以及特征等,強化學生個人的思想感悟,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德育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如,有的學生比較喜歡小貓,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人們與小貓產生親密接觸的美好片段,進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在學生體現出自己心內對小動物的喜愛情感后,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再次導入傳統文化,使學生對大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感。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人們在平時生活中的行為可能在無形中傷害到小動物,導致部分動物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生存家園,在利益面前,人們完全不記得傳統文化對我們的訓誡,應該對自然保持敬畏之情、尊重大自然的一切規律,這也是我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隨著話題不斷的深入討論,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成長為現代社會全能型人才。
(二)構建教學情境
小學生開始接觸以及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是對其文化素養有效培養的重要途徑,現階段在小學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中,倡導德育與文化兩者教育的有機結合,創建更多培養學生高尚文化素養的途徑。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特點分析可以發現,構建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的認識知識內容,在文化涵蘊的氛圍中強化教學質量,構建趣味性情境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能最大化的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然而教學情境遠遠偏離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導致學生極易產生抵觸心理,無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構建適合小學生認知條件的教學情境,進而能夠有序開展課堂教學。例如,在講解“民族兄弟一家親”一課時,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各個民族之間應該平等相待,不存在高低之分,每個人都需要為民族凝集力的強化為之奮斗努力。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播放音頻《我愛中華》,對于小學生而言,這首歌比較熟悉,在歌曲旋律暈染下能夠產生一種積極情緒,通過環境要素帶來的影響,使學生流露出一種愛國之情,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有效構建教學情境,不僅可以達到德育教學的根本目標,而且能夠為傳統文化的更好傳承搭建平臺,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不斷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品質。
三、結語
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具有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做好準備工作,利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傳授于學生,使學生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優秀的規則思想。
參考文獻
[1]李健.基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辯”教學模式探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9(16):65-67.
[2]陳瑩瑩.“傳統節日”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如何螺旋上升[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Z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