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
摘要:板書是一節課的脈絡體現,是整堂課教學內容的高度凝練,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板書是寫給學生看的。面對黑板上這么明顯的錯誤,學生卻不敢指出,在真實生活、真實問題前,集體選擇了噤聲,不免令人唏噓。其實,課堂上的學生不僅僅是教育的對象,他們也是老師,真正的教學是師生的創造與互動。
關鍵詞:板書;教學意義;集體噤聲;學生觀
誠如《禮記》所云,真正的學習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前不久的一次市級賽課,我有幸成為學習者,認真地聆聽、記錄、思考。
上午第二節課,小學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當教學進行到第15分鐘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板書中漏寫了一個字,“憲法是根本法”變成了“憲法是根法”!
作為聽眾的我,真為執教老師捏了一把汗:她什么時候才能發現這個錯誤并糾正呢?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如坐針氈。當課進行到第35分鐘時,教師終于糾正了這個錯誤:“剛才在小組討論時,有同學小聲地提醒我‘老師的板書錯了,謝謝這位同學的提醒。”接著,將板書補充完整。
不久,這節課在下課鈴聲中結束。這個板書錯誤似乎是課堂中不值一提的小插曲,可是,真的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審思的嗎?
審思之一:課堂的板書給誰看?——對板書教學意義的叩問
板書是一節課的脈絡體現,是在師生學習交往、情感互動之時的自然生成,是整堂課教學內容的高度凝練,具有概括性、條理性、邏輯性和規范性。“憲法是根本法”這幾個字,是本課的題目,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什么是根本法?為什么是根本法?根本法意味著什么?這是需要準確厘清和界定的。可是,為什么當教師將這么重要的課題寫錯,在漫長的35分鐘里,沒有一個學生發現?這節課,學生關注板書了嗎?學生理應關注板書卻忽略了它,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方式改變這“不經意的輕視”,引導學生重拾對板書的“矚目”呢?
如果學生沒有關注板書,那么教師的板書是寫給誰看的?給評委?給觀課教師?學生若不關注,那么板書的意義與價值何在?我想起一些公開課上,教師常在講課的過程中忘記了板書,而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悄悄把板書補上去。顯然,這類板書的存在是為了給聽課老師記錄,為了告訴聽課老師“我”的教學設計與思考。板書,已經遠離教學本身,成為其形式上的附庸,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
我又進而回顧這節課:教師是什么時候寫的板書?當時有學生在場嗎?教師讓學生齊讀課題了嗎?原來,教師寫課題的時候學生還沒有進入教室;在整個導入和教學環節,教師也不曾讓學生再次關注課題的板書。于是,課題就這樣錯誤地在黑板上掛了35分鐘之久……這就帶來另一個問題:課題需要板書嗎?課題何時板書為宜?課題板書之后還會有與此相關的教學環節嗎?課題的板書難道就是為了體現教學的完整性,而作為一種擺設存在嗎?
審思之二:學生真的沒有看到漏字的板書嗎?——對學生“集體噤聲”的叩問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教會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課程,教師在設計意圖和教學反思中,常常這樣寫道:引導學生直面真實生活中的真問題,在真實的情境中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三真”理論被我們高擎在手。可是,面對黑板上這么明顯的板書錯誤,學生卻不敢指出,在真實生活、真實問題前,學生集體選擇了“噤若寒蟬”“知而不言”,真話如骨鯁在喉,不敢吐露?
我考慮可能有這樣幾種原因:第一種,這是一節市級賽課,在這么重要的場合下如果指出老師的問題,就是讓老師難堪,下不了臺,影響老師賽課成績,也許帶班老師在課前也有溫馨的提醒和具體的要求;第二種,該班學生平時的課堂上師生互動形式大多呈單一線性狀態,學生主動質疑、主動提出問題的機會寥寥無幾,所以,在公開課上,學生不敢質疑、訥于質疑;第三種,同學相互之間你看我、我看你,你不說,我也就不多事了,“少說為妙”、不當“出頭椽子”的成人社會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原因背后的教學倫理和師生關系。教師之于學生而言,亦師亦友,教學的民主、平等、自由、安全都應該在每一堂課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彰顯,尤其是給每一位學生真真切切的獲得感。我以為,這是教學的應有之義,如此,才能實現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教師才能成為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
假設為第一種原因:公開課就不能指出老師的錯誤嗎?相反,公開課更應該呈現敢說、敢為的學習狀態。我們是不是應該告訴學生,公開課和家常課一樣,“說真話,吐真言”永遠是你們的第一權利,無論何時、何地?
假設為第二種原因:有意義的學習應側重“問”而不是“知”,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不是該給學生更多的主動質疑、主動思考、主動批判的機會,真正體現課堂上“兒童在場”的教育理念,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呈現活潑的生命樣態?
假設為第三種原因:我們更要讓學生在真實的課堂情境中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隨波逐流、盲目從眾,要倡導“吾愛吾師,尤愛真理”,踐行陶行知先生反復強調的真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審思之三:如何對待“學生指出老師錯誤”這一行為?——對教師應持有什么樣的學生觀的叩問
現場賽課時,教師肯定了那位指出她錯誤的學生,并且報之以感謝,處理得很好。這位指出老師錯誤的學生,可謂給老師“留足了面子”。因為,他沒有站起來大聲地指出老師的錯誤,而是選擇在小組合作時,待老師走到其小組面前時,悄悄地將信息傳遞給老師。這樣的“小心機”想來也挺可愛。其實,這是多么珍貴的教育資源啊!課堂上的學生僅僅是教育的對象嗎?學生又何嘗不是我們的老師呢?這個學生不就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嗎?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也是老師,真正的教學是師生的互動與創造。
再假設,日常教學中,甚至是公開課時,有一位學生于大庭廣眾之下,毫不顧忌地指出老師的常識性錯誤,這樣的學生該肯定嗎?該得到表揚嗎?當然!因為這位學生敢于挑戰教師——知識的權威,敢于批判教師——知識的專業代言人。多么可貴!如果一位教師的課堂,能讓學生勇敢地起立指出教師的錯誤,這證明該教師一定是一位成功的教師——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是“安全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相融的。因為,在他眼中,學生是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命體,是有血有肉、能思想的學習主體,是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未來。那位冒失地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異議的學生,沒準就因為老師的一句肯定,從此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與力量了呢!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一則經典的教育案例——
蘇格拉底發現他的學生太迷信他的學說,缺乏主見,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天,他從短袍中掏出一個蘋果告訴弟子們,這是他剛從果園里摘下的一個蘋果,請弟子們聞聞蘋果的味道。幾十個弟子聞過后都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只有最后回答的柏拉圖說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什么味道也沒有。而老師卻說只有他答對了。其他弟子困惑了:那明明是一個熟透的蘋果,怎么會沒有香味?那么多人都聞到了,而柏拉圖竟然沒有聞到香味?當弟子們奉命再傳看那個蘋果時,個個傻眼了,如墜云霧——怎么會是一個蠟做的蘋果?
這則案例帶來的教學啟示,值得我們久久回味。
這次聽課,一則不小心寫漏字的板書,帶給我深遠的思考。我會將這樣的思考投射于自己的課堂中,在用心行走的教學之路上,探尋更多細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