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菊
◆摘? 要:隨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對學生的管理與教學理論也逐步得到了創新性的發展和更新,為學校教育制度下班級管理綜合質量的提升奠定了重要的理論根基。在初中教學階段,學生的心里和人格正在關鍵的“重塑”階段,且學生的活動中心逐漸從家庭中向學校轉移,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管理權限得到強化和提升,但也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對此教師要對科學班級管理方式進行深刻研究和反思,確立科學的班級管理理念和標準,為學生的創新理念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學生自我管理;實踐路徑
初中學生的獨立意識顯著增強,在行為上有意識的躲避其他人的控制和思想灌輸。所謂的青春叛逆心理,就是客觀干涉與學生的主觀意愿發生沖突造成的。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意愿,從側面角度對學生的自我管理理念進行“旁敲側擊”的引導,以減少學生的抵觸心理,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更科學有效地培養。
一、教師的人本教學理念以及自我形象管理
(一)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班主任教師是學生在學校中最常接觸到地教師角色,其行為和管理教育理念都在潛移默化的刻畫著學生的價值觀和認知。例如部分教師在課堂中有一絲不茍的教學作風,學生相應的也會順著教師的思路對自己的學業更加認真。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管理班級中就需要注意和樹立自身的教學形象,和學生保持緊密地聯系,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潛在的訓練。例如教師熱情開朗的演講教學風格,都更有效的喚醒學生的積極生活態度,使學生的實踐行為更加堅韌和樂觀等。
(二)傳統教師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班主任作為“學校利益”的代表,在一些問題上也不能免俗。例如非公正的教學管理措施等。此外一些傳統教學理念,也影響了教師管理思想等。如家長式的教學思維,使學生的成績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格外突出,自此部分學生因為自己的成績出現過于自卑或自負的心里障礙等。此外教師管的“太寬”,也影響了學生主觀能動素養的發展,對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應該保持適當放手的理念,給予學生更多地學習和行為自由。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對世俗的利益保持警惕,在班級管理上維持自身公平、公正的形象,為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提升樹立積極環境。
(三)人本理念的踐行策略
人本理念的執行,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價值,以平等的教學思路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使自身的科學建議更有效的被學生接納。在新時期教師要保持謹言慎行的基本原則,避免將自身的主觀意志強加到學生身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意愿。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喜歡講“大道理”和雞湯,使學生在學習中情緒大幅度的起伏和波動,對學生的長遠精神品質發展未必有多大幫助。相反教師應該從源頭上對一些積極行為理念進行解釋,使學生積極接受教師的“科學建議”。例如教師在日常的交流中可以指出,外表的漂亮著裝能夠提升個體的自信,學生在學校中要對自己的外在形象進行積極維護,包括衣服的干凈整潔、自身形象的精神富有朝氣等,使自己的在學習和行動中保持更強的自信。此外教師可以對“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進行介紹和分享,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并為自己的判斷付諸實際行動。
二、學生集體意識和榮譽理念
(一)學生主體對客觀環境的判斷
在初中教學環境中,不同背景的學生對學校環境的認知上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借此也形成了彼此的小團體,作為自身在學校活動中的基本心理支撐。教師在班級管理中,需要為每個學生優化學校環境,鼓勵其積極的適應客觀環境,激發其自我管理意識。例如學生很容易在小問題上出現心理自卑和自負心理,對外界環境的認知十分敏感。對此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性的人文教育,如:初中同學的人生視野和心理都在劇烈的起伏和變動階段,學生的錯誤都值得被原諒。同學們要保持積極的求知和實踐意識,使自身的知識邊界盡可能擴展,以消除自身出現的各種負面心理等。
(二)學生集體關系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集體關系進行有效整合,促使學生集體的凝聚力有效提升,在見識、見聞、德育素養、社交關系處理等多個領域達成共識,促使學生的個人行為得到更積極地改變和扭轉。對此公平教學策略是彌補學生認知差異的基礎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組織多樣的課堂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班級“福利”活動等,使學生在更多的班級活動中做到對彼此的深刻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彼此之間形成更深刻的友誼和情感。
三、從社會實踐角度對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
(一)讓學生保持基本的文明禮貌
在初中教學階段,學生的叛逆行為可能走向極端,對基本的尊重難以有效認同,在行為上刻意的模仿成人行為特點,導致學生的個體發展逐漸失控。對此教師要耐心將基本的文明道德禮儀進行普及,鼓勵學生學會做一個傾聽者和合理表達者,促使學生更有效地處理人際關系,并將其作為長遠能力發展的積極要素之一。
(二)鼓勵學生對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進行實踐
在初中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現實任務,促使學生對現實生活做到更深刻理解,避免學生的思維逐步脫離實際。例如學生自己洗衣服、做飯、整理房間,積極參與社會性的志愿活動,徒步旅行等,使學生的綜合人格得到健全發展。
(三)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思路進行指導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闡明知識就能提升自己的涵養,但同時也是重要的工具。在長期的社會和學習競爭中,學生都需要利用好這一工具,使自己的未來發展更有保障和機會。以此使學生更自覺地投入到對成績的提升上去。
四、結束語
發展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需要從社會發展、學生能力發展的多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和思考,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養成更健康、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潘榮梅.學生自我管理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實踐路徑探索[J].科普童話,2019(01):33.
[2]李燕.學生自我管理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實踐探究.甘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