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應瑾
摘 要:群文閱讀是基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一種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從群文閱讀的相關概念以及教師如何結合實際來指導小學生群文閱讀兩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群文閱讀能夠在現實教學中得到有效的應用,使小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地形成語文核心素養,使教師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效率;核心素養
群文閱讀對小學生語文學習來說具有獨特的意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對群文閱讀的概念和意義不了解,以至于無法將群文閱讀實施到語文教學中去。那么,群文閱讀的真正概念是什么?教師應該使用何種教學方法將群文閱讀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這些問題是值得廣大教育者去關注的。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概念和特征
群文閱讀教學是教師為學生設定一個有意義的議題,教師和學生圍繞這一議題開展閱讀活動,進行集體構建,學生在形成自己見解的同時能理解其他人的見解,最后求同存異,達成共識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在教室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單憑教師逐句逐字地分析文章,學生語文學習效果不明顯,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課文導致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度下降,閱讀興趣降低,再加上語文考試中對閱讀答案的限制,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學習成績自然得不到提升。
二、實際教學中群文閱讀的實施
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的議題時,既要結合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又要注意議題的合適度和可討論性,議題要能使學生盡可能地暢所欲言。在選擇群文閱讀的文本時,教師可以選擇同質的文本,也可以選擇異質的文本,使教學內容能夠更加深入,或者達到加強記憶的目的。此外,教師要注重課堂結構的創新,在每節課之后做好課堂評價和教學反思。以下是結合實際教學案例開展全民閱讀教學的方法。
以“思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題材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這首詩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的一篇古詩,屬于一首游子描寫自己深切的思鄉之情的七言絕句,描寫的雖然很樸素,卻能概括大部分人的思鄉之情,所以讀起來既質樸簡單又感人,具有非凡的力量。在群文閱讀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以下準備:
1.材料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材料二:不同類型的思鄉詩(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唐·高適《除夜作》;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準備好相關材料后教師設定教學目標,比如,讓學生初步感受“思鄉詩”的文體,感受詩人,想念家鄉和親人時的真情,讀好“思鄉詩”;認識五言律詩的特點;學會識別“思鄉詩”,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完材料一之后,以材料二為載體,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思鄉詩,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具體步驟如下:(1)學生默讀三首古詩。(2)同桌兩人或前后四人選擇其中大家都喜歡的一首古詩開展趣味探究,進一步了解“思鄉詩”。
教師引導:“思鄉詩”中不僅有情,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地方。(趣味探究)學生輕聲自由讀材料二中的詩,用筆圈出詩中出現的物、景,看看有什么發現。
根據學生反饋常出現的事物,教師板書:山、水、月、夜、秋、佳節…… 除了課堂內的群文閱讀教學之外,教師也應該注重課外的群文閱讀教學,使課內外教學相結合,打通課堂和生活之間的通道。如可以利用假期開展師生共讀活動,利用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為學生推薦適合的、適量的閱讀文本。引導學生從閱讀文本中去思考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去關心周圍的生活。此外,可以建立一本由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完成的“閱讀手冊”,在學生完成閱讀之后寫上自己的讀后感,家長也在閱讀完后寫上自己的讀后感,教師予以評價。
三、結語
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到課堂內的群文閱讀教學開展,也應該考慮到課堂外的群文閱讀教學,從設定議題到分享交流到達成共識,都需要教師精心地
策劃和準備。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的主動性,理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多元文化深入語文教學中。另外,還需要家長積極配合。群文閱讀最終完全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培養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生,還需要學校、家長、教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開忠.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2):60.
[2]李暉.鏈接生活,點擊教學: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5(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