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莉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為了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具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現代人”的要求,“現在教育”在各國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一種國際現象。在幼兒教育領域,奧爾夫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契合,對于我國幼兒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我國傳統的幼兒教育從以教師為主的“牽引”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幼兒為教學主體的“牽手”教學理念,極大地促進了幼兒潛能的開發,以及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得到了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同也這對于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參與能力都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學前教育;音樂教學
人在孩童階段需要適當接受一定的思想啟蒙內容,在智力發展的黃金階段,有效的啟蒙內容能夠促進人在未來社會的全面發展。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能夠利用音樂教學幫助幼兒拓寬想象力,判斷音樂的節奏,促進發散思維的全面形成,因此下面將會全面論述該教學方法的形成特點。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內涵
奧爾夫是在當代世界十分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在音樂教育生涯中開展過變革音樂教育的嘗試,比如說新的節奏教學和動作音樂相結合的教學實踐。他曾為了讓學生們能夠親自奏樂,并且學生可以通過即興演奏來設計出自己的音樂,就自己打造出來一套可以合奏的小樂隊編制樂器,這套以打擊方式的樂器被人們統稱為奧爾夫樂器的教學用具如今已經成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標志之一并聞名全世界。奧爾夫從本土音樂和國外的民間音樂文化中找到了編寫教材的竟敢,這套教材的問世幫助人們能夠了解到音樂的最本源的力量和表達形式,教材涉及的演奏和舞蹈的教程也能讓對音樂感興趣卻沒有專業功底的人能夠很快就上手學會。奧爾夫之后又陸陸續續出版了其他的刊物,這也為奧爾夫樂器配置了大量的教材以供使用。
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原理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一共有五點:第一點為綜合性,奧爾夫認為音樂并不止是單純的音樂,它是需要和舞蹈語言動作充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音樂也可以說是一種綜合性藝術;第二點是即興性,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所在,這也是整個音樂教學法中最吸引人的組成部分。奧爾夫的音樂教學原理中強調,音樂并不是把聽眾放在觀賞的位置,而是需要人們融入進來,原本的音樂是來源于生活的,也是最接近自然的,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夠體驗的,也是非常適合兒童的;第三點是親自參與、訴諸感性、回歸人本,奧爾夫認為人類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情商,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就是培養孩子情商扥一個好辦法,它能最大限度調動起孩子聽覺、嗅覺、視覺和觸覺的能力,能夠充分開發孩子的潛能;第四點是從本土文化出發,奧爾夫的音樂教育理念具有開放性,這使得它的音樂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在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進行推廣的時候都會走向本土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鼓勵人們融入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這樣雖然會給整體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也給了教育工作者在從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時有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第五點是從兒童出發,藝術是每個人的本能,一個孩子有可能雖然聲帶發育還不成熟,但是行為動作已經熟練運用,聽覺也是發展完善的,所以可以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可以讓他們從小懂得節奏。韻律的魅力,深入了解音樂語言。[1]與其他行業不同,從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們在進行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具有互動性、游戲式、短時性的教育。整個音樂體系中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國學前教育工作者們的喜愛,也深受兒童歡迎,在八十年代初,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被引進國內,使我們在進行音樂教育改革的時候就能夠及時與世界音樂體系接軌,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我國音樂教育理念的發展和進步。
二、“新”作用于小學音樂啟蒙教育中
1.“新”于激發學生興趣,可增進師生互動
小學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關鍵階段,也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啟蒙階段。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主張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音樂,在游戲中體驗音樂,以學生所喜愛的方式去進行音樂教學,讓學生親身參與,在課堂上“動”起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一種課堂互動,以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2.“新”于拓寬學習空間,可培養學生能力
奧爾夫教學法主張通過語言、舞蹈、歌唱等形式學習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奧爾夫發明創造了“奧爾夫樂器”,均為一些精致的打擊樂器,教師在進行音樂啟蒙教育時,可以運用探索的方式,例如木棒、木魚、沙錘、三角鐵、碰鈴等,引導學生隨著音樂節奏扭動身體,用肢體語言演繹音樂節奏,拍打節拍,用任何學生能夠想到的方式讓樂器“唱歌”,在這種歡樂的學習中,激發想象力,開拓思維,抒發音樂情感,把自己對音樂的獨特感受可以用文字、圖案、符號等各種形式記錄下來,進而進行即興的音樂創作等。3.“新”于提升教學層次,可推強教師素質當今的音樂教育已不同于以往,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已無法滿足課堂教學要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時,也激勵著教師不斷的研究和深入思考。不僅要具有良好的音樂專業素養,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文素養。在啟蒙教育的關鍵階段,在卡爾·奧爾夫先生自身的早期教育當中,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視他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教師不僅要陪養學生的音樂欣賞力,提升音樂素質,更重要的是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
三、結語
幼兒教育在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具有根本性的關鍵作用。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德先于知”,幼兒教育也符合這一教育原則,首先要注重“德”的教育。這包括引導孩子具備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為人處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自身修養。在“德”的基礎上為孩子今后獲得“知”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奧爾夫幼兒音樂教育在教育實踐中通過讓孩子感受并參與,音樂節拍、音樂節奏等各種音樂元素等快樂氛圍中,自由發揮自身的肢體語言與想象力等“原本性”的思維展現,這一綜合過程也體現出了“原本音樂”的特點。同時使幼兒在音樂游戲活動中以“不強迫”的自愿的形式,完成了音樂的啟蒙教育和“德”的教育。因此奧爾夫幼兒音樂教育在我國幼兒教育領域應大力推行。
“配餐”+“點餐”,提升線上作業效率
汪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百鳥亭小學 ? 245000
2020 年的寒假,注定是所有教師和學生難以磨滅的記憶。在這個超長的寒假中,教師在嘗試中進行線上教學,學生在摸索中熟悉在線學習。線上教學一直是我國現代教育當中主要研究推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更加加速推進了我國線上教學的發展速度。在這一階段的線上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不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是針對當前的教育情況研究出了“配餐”+“點餐”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搭配通過教師的科學教學和學生的選擇教學相互彌補來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配餐教學以及點餐教學的概述
(一)配餐教學
早期的配餐一詞主要是指在飲食行業,將各種食物搭配組合一起進行食用的用餐方法,由于其科學、簡捷、高效等特性變成了現在一種流行的活動理念,尤其是在我國現代教學當中,配餐教學理念成為了當前極為重要的教學推廣目標。其主要的表現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多種知識內容巧妙地進行搭配,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化需求來選取相應的搭配內容,通過以一帶多的教學方式,實現一個教學過程完成多個教學目的的效果,通過多個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搭配來達到更加高效地教學效率。
(二)點餐教學
而在現代教學中的點餐,主要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來指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就相當于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食物一樣。但是學生在進行這一教學方式的時候首先應當明確自己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根據當前教師給出的學習選項來進行自主的搭配組合,通過自己感興趣和所需要的學習內容來提高自身的知識含量和學習效率。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實現的自主選擇權利,將教學主體地位交還與學生,充分完善學生的整體性知識結構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特長培養。
二、“配餐”+“點餐”教學的優勢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配餐教學和點餐教學的優勢和理念,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這是兩個獨立的行為過程,但是卻又是相互輔助依存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將二者有效地結合之后我們會發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會更為緊密,教學的效率也有明顯的提升,因此本文認為具體有以下幾點優勢的體現。
(一)教學搭配更有針對性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進行的都是以書本知識內容為主的單一化教學,也就是書本上體現什么教師就講授什么,完全沒有知識內容的豐富性和延伸性,同時由于學生受先天條件和后天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那么在這樣單一的教學過程中就會導致教學效果兩極分化,一方面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無法滿足其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對于學習弱的學生來說根本跟不上學習進度,尤其是在線上教學當中,受環境、時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的教學方式,在完成教學目的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線上教學最為明顯的弊端就是在于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同在課堂環境當中,教師與學生進行的是面對面的教學,可以直觀的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行為舉止,從而及時引導學生回到教學情境中來。但是線上教學,是將教學過程放置在網絡上的教學方式,教師所進行的也是單項的知識傳達,受網絡限制教師無法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行為舉止,進而只能盲目教學。
而學生由于處在相對放松的環境當中,很容易產生懶惰和逃避的心理,從而進行敷衍式學習,導致不但沒有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反而教學效率在逐步降低。這主要就是因為教師和學生都剛剛開始進入到線上教學狀態,需要適應的時間,同時學生對于枯燥的知識內容本來的學習興趣就不高,那么一旦有了懈怠的機會勢必就會讓自己的學習狀態放松下來。
三、“配餐”+“點餐”提升線上作業效率的策略
一、在線學習,教師陪伴學習
3 月 2 日,在線開學后,教師的主戰場,從在線教學轉場到陪伴學習。我曾經預言:“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總有一天,學生會不需要學校。” 但是從這一次的在線學習中,我又有了新的認識:“在小學階段,學生始 終需要學校。”學校的存在是家庭無法替代的,這里有同學、有運動會、 有音樂節……,學校將是學生人生體驗的重要場所。
但是,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一定都是從學校的學習得到。教師在未來的角色很可能會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共同學習,陪伴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共同研究,在陪伴中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基于這樣的現實情境,我校從 2019 年 4 月開始實施 《關于智慧課堂下小學數學“點餐式作業”設計及評價的研究》課題研究。在最初實施的幾 個月中,我們開展多次研討課活動。在其中的一次研討課后,一位聽課教 師對我們研究的課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們的課題研究的作業設計, 現階段是教師‘配餐’發送給學生?還是由學生自主‘點餐’提交給教師?” 這個問題引發我深層思考,確實,在當下教師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下,如 果任由每個學生自主“點餐”提交作業給教師,無形中將給教師增加更多 的壓力。在實施課題研究最初的幾個月里,我們基本上是由教師根據學生 的學習能力,實施“配餐式”作業設計。
二、在線作業,“配餐”+“點餐”
如何能把課題中的“點餐式作業”落到實處,我們課題組的老師一直在思索。沒想到,在線學習讓這個思索有了落腳點。由于教師不需要授課, 因而節約的很多時間,可以鉆研教材,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通過設計導學單、收集錯題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 同學生的特點,通過“釘釘”、“小猿口算”、“小盒學生”等 APP,有層次的向學生推送“配餐式作業”,得到集中的反饋,然后根據學生的反饋,適時補充學習內容,調整作業難易度。
由于在線觀看視頻學習的統一模式,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有更高的要求, 為孩子單獨“加餐”,讓孩子在家單獨完成一些習題,遇到疑難的問題, 會求助老師,此時教師在線解答,恰好承接了學生自主“點餐”的作業模式。還有部分學生會感覺“吃不飽”,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還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作業, 真正做到學生“點餐”,教師答 疑 。
結束語: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和學生的線下課堂相逢。但是,教師的身份在未來必定會有更大的轉變。因為學習資源的豐富,教師將不再是學生學科知識的唯一來源,而陪伴學生甄選學習資源、共同研討學習內容、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未來教師要承載的“為師之道”。
高質量的陪伴,就是最高級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