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秋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能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已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極為重要,這是在為學生培養終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涵養,這便是推行此教學模式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就小學語文自助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要解放學生的思維,加強教學互動,讓學生在和教師互動教學時能夠自己主動地去探討,而不是一直讓教師去催促學習。
一、加強平時語文知識積累量
語文學科包羅萬象,語文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其他科目的學習能力。因此,語文不僅僅需要在課堂上學習,也需要課后的積累。當語文詞匯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學生就可以達到出口成章的境界。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在閱讀中理解,更需要在閱讀中積累。只有不斷地進行閱讀和積累,學生才會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并延伸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語言、詞匯量積累的最佳途徑就是閱讀。因此,閱讀和知識積累是相輔相成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尤其是在小學這個關鍵的時期里,教師更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這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
二、給予自主學習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傳統的語文課中,都是教師在講解,卻沒有留下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學生根本就沒有自己去解決問題和思考的機會。所以,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認真聽取學生的看法與做法,不能因為課堂時間與教學任務的限制阻礙學生的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九色鹿》這篇課文時,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讀課文,教師通過泛讀、齊讀、分組讀等閱讀方式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詞語和語句的美。課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閱讀演講比賽,讓學生自主選擇一本課外故事讀物進行閱讀,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將這篇故事講給其他學生聽,最后給予學生相應的獎勵,讓學生在講故事、聽故事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言和情感體會能力。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好奇心強等特點,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展開教學,先在多媒體上展示與課文相關的生動的情境,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之后教師提問與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中進行自主學習,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提問類似的問題,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聯想,使其深入閱讀課文,從而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做一個好的聆聽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增加實踐,與學生多作溝通,搜索一定的課外文章,解放學生的思想,要活躍課堂氛圍,轉變教學模式,最大化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麗,趙騎兵.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 好家長,2018(33):189.
[2]李婷.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J]. 中華少年,2019(14):28.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