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顯敏
【摘要】創新能力是每個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圍繞語文教學目標開展相關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為學生全面發展保駕護航。文章圍繞小學語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展開了討論,有助于語文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一、引言
語文學科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納入教學重點,站在學生視角思考問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高標準完成語文教學目標。創新能力對于學生來講意義非凡,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才能做到與時俱進,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學會靈活運用和創新,最終成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筆者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總結如下。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時代在變革,社會在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迎合社會發展趨勢,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不斷培養具備專業素養的綜合性人才,使其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其中,創新型人才對各行各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黃金階段,教師要高度重視,結合學生特質,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好鋪墊,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可以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教學體驗,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本質不同,比如創建教學情境、開放教學空間等等,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向往,為開展高效課堂提供便利條件。
三、小學語文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增強創新意識
現代教學體系不斷完善,給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教學目標。若想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摒棄應試教育思想,注重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從根本上提升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度,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只有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教學結構,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比如,一些學生的綜合能力可能不均衡,理論知識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雖然考試成績比較差,但是在實踐操作能力方面表現較為突出。教師應改變“分數至上”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優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良好的語言表達、和藹耐心的態度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并且鼓勵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進行自我創新,探索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逐漸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創新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但是很多教師一味追求創新能力培養的成果,沒有意識到構建創新氛圍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過于強調課堂紀律和學習規范性,難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因此,若想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我想法和優勢的機會,引導學生大膽創新,樹立學習自信心。
從教學實踐來看,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前提是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習慣等要素,盡可能保證課堂的開放性。教師要堅持多表揚、少批評的教學原則,避免枯燥古板的課堂紀律性要求,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比較少,再加上心智不夠成熟,對事物的理解建立在想象力的基礎之上,如果教師時刻去批評或糾正,就會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創新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語文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簡單翻譯后要積極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真實想法。每個學生的思維意識存在很大差異,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存在差異。比如有的學生會說“楊家小孩沒有禮貌”或者“楊家小孩反應特別快”等等,與問題答案相近或完全不同,那么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思維活躍這一優點,然后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答案,避免直接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否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發言積極性,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設定有效問題,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小,思維邏輯不夠縝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創新思維的發揮,尤其是在啟動創新的那一刻,學生往往找不到基點和方向,不知道該思考什么、做什么,自然就無法完成創新。因而,要解決學生的創新思維問題,教師可多采用拋出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的策略,通過設定有效問題,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目標方向,使學生進行有目的、路徑清晰的創新思考。并且由于小學生具有好奇心比較強的特征,問題引導法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高效。
比如在閱讀了課文《手指》之后,教師向學生拋出問題:“五個手指各有特征,各有什么用途?這篇文章讓你想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豐富多樣,如“尊重每個人”“團隊合作”等等。教師接著提出問題:“大家想一想五根手指的特征,分別讓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他們分別在哪個團隊中發揮作用?你還能模仿課文說一說人的身體上其他部位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嗎?”這一組問題給了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考方向,從而完成創新思考。
(四)加強合作與探究的有效融合,開辟創新教學思路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增強課堂的開放性,減少教師的指導和管控,給學生提供更多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發揮,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于知識、思維、經驗存在局限性,小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去挖掘有效的解決方法,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取開放性、探究性與合作性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給學生創造更多合作、探討的機會,采取小組合作模式完成教學任務,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知識的力量,彌補個體缺陷,切切實實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比如在習作《漫畫的啟示》教學中,在對漫畫作品進行解析時,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思維存在局限,可能出現較真或不理解等問題。對此,可以利用小組合作模式,小組成員相互探討,分享各自的想法,使學生的創作思路更廣,能夠給學生的漫畫創作提供良好啟示。不難看出,合作與探究相融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集體成員共同努力下,拓展創作新思維。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打造新穎的課堂教學體驗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通過教材講解和黑板板書傳授知識,教學內容枯燥單薄,難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形象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帶來豐富的感官刺激,為學生建立一個多彩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更加生動形象。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積極性也有所提高。
比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授課文之前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潑水節”的視頻,建立教學情境。受視頻中活潑歡樂氣氛的影響,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教師可以在教授課文的同時展示關于潑水節的圖片,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既有利于提高語文學習效果,又能滿足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語文教師對此應該加以重視。結合小學生的心智特征、經驗水平等因素,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轉變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設定有效問題,加強合作與探究的有效融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呈現全新的課堂體驗。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將來全面發展提供充分條件,使學生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何雄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關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01):128.
陳懷亮.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以問題意識促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新課程(上),2019(12):20.
劉永強.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9(11):169.
魏金玉.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9(33):107.
周雙蘭.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智慧,2019(29):143.
曹玉強.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19(2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