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艷


【摘要】教師必須具備創設教學情境的能力。但是許多一線教師對于創設有趣、新穎、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情境感到困難。文章介紹了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理論研究現狀,以“分數的意義”課堂為例,對如何創設有效的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實踐方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對情境教學的能力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實踐案例
一、情境教學的概念和意義
現代情景教學是指在課堂上設定一些特殊場景,教師為學生提供數學相關內容提示,引導學生進入教師設定的場景中,教學期間注重學生的思維活性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基于傳統教學的全面性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有創新;而情景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望,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情景教學是現代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情境教學的最大好處是讓學生把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做到“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教師準備好場景,通過表演、視覺、聽覺等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其中,分析出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方法,并學會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情境教學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習樂趣,為后續的具體學習做準備[1]。
可以看出,教師創設教學情景的能力已成為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專業技能。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都非常重視教學情境的設置。好的教學設計都有這樣的特點:教學目標明確,數學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清晰,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幫助其認識事物規律。優秀教師在課堂上每一分鐘都會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多角度設計,讓情景創設具有多元化,引導學生投入學習。
二、情境教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現狀
(一)情境教學的相關理論
近年來,現代情景教學受到廣泛關注,相關理論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認知學習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情感理論和再創造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要是指,在教學中注重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情境建設,情境需有一定的真實性,貼近日常生活,更容易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以便于下一步的學習[2]。
情境認知學習理論是指,學習需進入某一特定情境中,沒有進入情境的學習是枯燥乏味的,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論學習,會造成學生機械化學習,降低教學質量。應用情境認知學習,學習者在情境中行動、學習和反思,形成新的知識。因此鼓勵學習者面對相似的情境和問題時用相似的行為應對。
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情境教學應當針對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進行設計。教師應當意識到學生的發展水平與教學要求存在不一致性,需要在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知識水平基礎上設置情境,確定學習目標和教學計劃,保證每個學生都得到符合其認知水平的發展。
情感理論認為,學生在理論和情感間交替思考,會進入一種左右腦交替工作的狀態,從而激發無限的潛力,可以使學生產生愉悅感。愉悅感的強弱決定了學生將知識內化和深化的程度。
再創造教學理論認為教育是一個活動過程,學生必須先參與到活動中,感受創造的需要。教師的責任是設置合適的教學數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探索,找到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可能途徑和合適方法,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從過去的機械化學習轉化為新型創造性學習。
(二)實踐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對現代情景教學的研究逐漸成熟。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實踐中發現,情境學習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主動權,具體操作是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情境準備,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并在學生達到學習目的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該實踐研究為情景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情境教育,帶學生深入自然,感受自然,體驗大自然的美,并和學生一起編寫了《大自然的手記》,讓學生在情感和知識上都有很大的收獲。
我國早在1978年就有教育學者提出了“情境學習”的理念。江蘇、浙江等省市近幾年的教學比賽中有關情境教學的優秀講課作品層出不窮,說明情境教學的推廣已經有了成果。但是還是有許多一線教師感覺到情境教學的理論性太強,缺乏實際操作指導[3]。
三、情境教學的難點與對策
(一)理論到實踐應用的難點與對策
將理論轉換成容易操作的實踐內容,與從實踐內容中提煉出理論,同樣都是質的飛躍,非常困難。因為這兩者之間自始至終存在著一道鴻溝,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跨過鴻溝。而且通常將理論轉換成實踐是一個更為重要的飛躍。
成功的理論實踐家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跨越鴻溝必須有“橋梁”的支撐,而這種“橋梁”通過教育學家的研究,推出了理論與實踐共同作用的模式,模式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一個中介,而且是一個關鍵的中介。人們借助這個中介能夠更順利地把一種理念付諸實踐。模式猶如飛機、汽車,可大大縮短距離,也可大大簡化過程。
對于理論實踐者來說,理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是推進實踐的必要考慮因素之一,包括理論是否符合大眾需求,實踐是否能夠達到研究者的最終目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方式。
我國推行一種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首先設置數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提出相關數學問題,并且在教師的數學內容提示下,解決數學問題,在情境結束后,鞏固扎實學習內容,并能夠將所學運用到其他數學問題上,最終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二)應試價值觀轉換的難點與對策
受傳統固化思想以及現代社會競爭壓力的雙重影響,學生不注重學習本身,更多是為了應試而學習。從古代的科舉制到現在的考試制度,應試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有高考考得好,人生才會有出路”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家長眼中,孩子的未來要靠好的大學才能實現;在教師眼中,班級學習成績直接關系到自身的能力和績效;在校長眼中,學生的成績直接影響到升學率。在多重壓力下,學生形成了應試價值觀,嚴重影響了其綜合素質的發展[4]。
針對這個難題,情境教學應注意兩點。首先,情境中蘊含著更多知識,應實現知識情景化。比如設計“數字超市”,除了商品的價格,還可以加入超市的員工收入計算、超市人流分析及運營注意事項等,充分發揮場景的價值,讓更多知識蘊含在一個場景中,在場景中自然出現題目。其次,充分考慮“學-練”的情景化設置,將“學習”和“練習”都以場景化的設計開展。
要轉變應試價值觀,不能只是宣傳實踐學習的重要性,而是通過應用實踐式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快樂學習,進入學習本身,通過實踐結果改變教師和家長的觀念。
(三)科學與人文結合的難點
科學是依據觀測和理論的推理,試圖首先發現關于世界的各種特殊事實,然后發現把各種事實聯系起來的規律。科學的特點是具備客觀性、精確性、嚴謹性、實證性、簡約性和效用性等等。我們將“科學的”稱為“正確的”。
因此,科學性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特征是教師基于知識體系講述知識,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是準確地記憶這些知識。當學生記憶出現偏差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不能延誤,避免學生的思維固化而犯錯,以保證課堂教學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而人文性指導下的課堂特征是教師帶著學生探索未知,掌握未知,重點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的傳遞”。優秀的教師要懂得學會與學生構建思想的橋梁,在教學活動中和學生進行良性互動,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為方向。
如何在課堂上將重知識的科學性與重思考的人文性相結合,是對教師的挑戰。恰當地運用情境教學,注重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既強調真正類似于科學研究式的嚴格規范,又注意在學生認識、經驗、能力范疇內的特殊傾向,才能保證課堂教學呈現出科學內涵與人文氣質相融合的價值規范[5]。
四、“分數的意義”情境教學示例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情境教學的情境可以來自生活,來自問題,來自創設,來自熱點事件,甚至來自以上幾種情境的結合。本文以“分數的意義”這堂課的情境教學為例,通過具體的情境舉例,展示情境教學如何設置,如何激發學生互動和參與,同時提出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分數的意義”這一堂課中使用了多種情境,舉例如下。
【生活情境】引發學生對分數概念進行回顧:“昨天晚上,我們家里有人過生日,一共六個人慶祝,一個生日蛋糕平均分了六份,請問每個人會分得幾分之幾呢?”
也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分水果、分月餅、分比薩等引出“平均”的概念。還可以讓同學們舉例:“我們什么時候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呢?”
【實驗情境】有關整體“1”概念的引出:“我們校園的藝術節正在舉行,你幫助輔導老師進行實踐學習,把4塊橡皮泥平均分到4個人手中,每個人分到橡皮泥的幾分之幾呢?”
請用圓圈代替橡皮泥,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分一分,同桌互相評價一下吧。
【熱點情境】“前陣子我看了一部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你們看過嗎?在這里老師先給大家劇透一下,是說中國無論是高鐵還是汽車,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準,尤其是我國高鐵的里程已經超過世界總里程的,這個是什么含義呢?(把誰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我國占幾份?)厲害吧!多么令人驕傲的啊!”
【問題情境】“同學們注意啦,又來了。我們一節數學課的時間是小時。我們用一節課時間的來研究分數的意義。這兩個表示的時間一樣嗎?為什么?(同樣是,由于單位‘1不同,表示的時間也不一樣)”
五、結果分析和討論
通過以上情境教學,學生最后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在90%以上。說說高鐵里程的是什么意思這一題,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都理解,就是表述不清楚;最后辨析兩個表示的時間是否相同這一題是有難度的,不過由于學生之前的學習和理解比較到位,學生同桌交流時能夠聽出他們都是有想法的,只是表達上有所差別。
整體來看,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目標達成度比較高,教師和學生配合默契,氣氛融洽,學生學有所獲。
六、結語
數學情境課堂的有效設計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情境要貼近生活,將生活和數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生進入情境;第二,學生應和教師有充分的互動,通過教師的教學指導,自主學習達到學習目的;第三,教學中應注重情境和教學內容充分貼合,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回顧問題需與教學目標一致。創設情境的三個難點:第一,要有新意,否則學生不太感興趣,但是創設有新意的情境比較困難;第二,創設與知識點匹配、適應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讓學生喜歡的情境有一定的難度;第三,時間分配上,前面高潮激發興趣,如何在知識講解部分避免低潮,需要很好地平衡。
【參考文獻】
常磊.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國際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柳海婷.小學數學創設有效情境教學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2):61.
楊才英.例談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構建[J].小學教學參考,2016(09):82.
姜立剛.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課堂結構重建[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5):61-63.
李俊紅.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M].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