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妍 熊英
【摘要】在本著通識類英美文學課程的教育回歸的原則下,結合自身的大學英語教學經驗,分析了“人格發展理論”對重塑英美文學通識課程的意義,并有側重地探討了“人格發展理論”在英美文學通識課程中的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希望對于今后深化大學英美文學通識課程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學通識;人格心理學;教學創新
【作者簡介】錢妍,武漢大學外語學院;熊英,國家開放大學外語教學部。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大學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也應重視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通過英美文學通識課程教育,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結構,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學發展的脈絡,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優勢,不斷地認識自己,以保障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通過閱讀以及分析英美文學作家的經典、暢銷作品,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思辨能力,并認識到人生階段性的差異及其成因。但在英美文學通識課程的基本教學實踐中,往往沒有系統化地開展相關成長普遍規律的系統性的總結,特別是難以從當前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其上升到可以幫助學生的科學理論層面。在英語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則需要從科學理論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來提出具有現代素質教育和健全人格培養的新的文學教育理念。本文結合“人格發展理論”相關內容,重點探討了其在英美文學通識課程中的應用情況,希望能給予廣大同仁以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通識類英美文學課程的教育回歸
在高等教育的領域過程中,通識教育研究工作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左右,但所涉及的相應課程推廣以及教學實踐應用往往比較晚。從具體的通識教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來看,主要問題則是表現在定位不太準確等方面。對于通識的理解,其并非意味著博學,而重點內容則是旨在全方位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綜合發展。在進行英美文學通識課程教育過程中,則應重視如何實現全人教育的目標,在進行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則應體現出“人文性”和“通識性”等方面的特點。一方面,借助于開展英美文學課程,從實際出發來全方位展示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特點,結合相應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拉近和學習者的距離,有效實現浸潤式的閱讀環境,從而能將文學學習與人格修養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英美文學教育中的人文思想以及文化傳統;另一方面,針對英美文學課程中的通識性進行分析,其主要則是應保障其在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是同講究學理和學術規范的文學專業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也并非將其落入習題式閱讀的文學常識課教學的陷阱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以及閱讀習題中解放出來,以實現高于文學而閱讀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借助于通識類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全方位促進個人的綜合發展以及核心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人文層面的“人”和“才”的匯通,從而能夠有效培養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具有人文關懷意識和高尚審美情趣的現代人格。
所以,在開展通識類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廣大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借助于“人格發展理論”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解讀以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同時,教師應重視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的創新,更好地實現英美文學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全方位有效地提升“育人”的作用。
二、“人格發展理論”對重塑英美文學通識課程的意義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大多是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具體來說,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則需要考慮到相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相關對立兩極中平衡要求,進而從這種模式中才能更好地促進自身的成長。在每個階段的具體過程中,相應的品質都直接影響到下個階段的人格發展,總體來說,人格確立則是綜合化的個人對其自身的認識過程中,主要涉及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還包括涉及相應的他人對其的預期,主要是社會因素方面,綜合上述結果而形成相應的自我認知的一致性發展,體現出較為強烈的“同一性”特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格發展理論也稱為“自我同一性理論”,其主要重點探討了人的全面化發展以及環境的自我適應性等方面的內容,基本上能夠契合相應的通識教育中“全人教育”的理念。
部分研究學者明確指出,由于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認識模式以及人生價值觀培養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多樣化的文化差異性問題。結合相應的心理學理論研究成果來說,人格發展理論則是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人格生產,符合英美文化的教學中的學生的人格綜合素養的培養,也是其教學中的有效的科學理論框架。借助于人格發展理論的特點,能有效實現文學教育和學習者的閱讀體驗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溝通,便于大學生更好地體驗文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點。
三、“人格發展理論”在英美文學通識課程中的實踐
1.推進“以人為本”的通識教育理念。在傳統的文學樣式分類、歷史順序分類的影響下,結合“人格發展理論”的英美文學通識課內容則能更好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原則,符合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身心發展特點,更加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通識教育理念。在逐步深化大學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則應符合通識課程教學的特點,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特點。
從人格發展理論的相應階段來看,則應突出當前大學生在進行“青少年期”和“成年前期”這兩個學習階段中的內容,在其關鍵階段中,人格發展主要是存在著相應的“自我同一性”方面中存在著親密與孤獨、確立與角色混亂等平衡化的動態發展特點,重點則是落腳到相應如何養成“愛”和“忠誠”等方面的健康人格的培養,具體來說,這方面的身心素質內容主要涉及自尊與自行、獨特性及相識性、勇氣及判斷力還有主動性與自主性等方面的內容。結合相應的核心素養能力培養情況來看,相應的英美文學作品選篇則是涉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珀·李的《殺死一只知更鳥》以及狄更斯的《圣誕頌歌》等內容,題材涉及較為廣泛,符合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從教學實踐中的閱讀情況進行分析,重點探討了相應的困擾青年發展的相關問題,能通過有效思考來實現良好的個體化閱讀體驗,并能進一步激發如何有效地來成就自我,從而落實好如何實現具有普遍價值體系的要求,更好地將自立視為自我成就人生的開始。
結合課程實踐教學的情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視如何從實際來深化課堂主題問題,以便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教師則應鼓勵學生進入深入思考,從而更好地實現閱讀體驗與生活經驗的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身心核心素養,實現預期的素質教學目標。
2.厚植廣泛閱讀和多元思考的理念。結合大學生以及成年前期的人格發展情況來看,特別是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中,盡可能體現出多元化的思想理念,能滿足當前大學生的多元化思想的文化需求,這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辯證性思維,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在開展英美文學通識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文化身份角度,選擇具有較為廣闊視角以及豐富的作品題材,從而鼓勵學生的多元思考理念,全方位保障文本以及學習者的人生經驗得到進一步拉近。只有保障英美文學通識課程的教學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美文學通識的重點內容,并有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則應在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重視教學思想的創新發展,并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體現出教師開展教學方式的靈活轉變。具體來看,閱讀內容選擇應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重視如何有效全方位地體現出“浸潤式”的閱讀理念,從而能夠有效借助教師的引導,積極開展“設問——應答——反駁——追問”方式來進行分析文本,弄清楚選篇結構及思想,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習者積極探索人生,重新發展自我。
相比而言,通識類英美文學課程更能貼近大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能實現文本細讀與著作通讀緊密結合,更好地開展整部作品的研讀,而不拘泥于特定的語言內容的分析以及思想方面的概括。文學課堂不再是傳統模式下的四段論的一言堂教學模式,而應旨在全方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體驗式成長。通過有效地開展厚植廣泛閱讀和多元思考的教學理念,能夠保障更好地推動英美文學通識課程的深化改革,從而全方位符合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英美文化的教學要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英美文學課程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和發展人格發展理論的優勢,更好地在教學實踐中實現“人文性”和“通識性”相互融合發展,便于大學生在學習中能有效實現文學教育和文化身份建構緊密關聯,幫助他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英美國家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背景下,同時能對自身社會發展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也有利于他們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借助于人格發展理論的英美文學通識課程教學,能有效突顯出文學教育回歸“育人”教育的目的,也是滿足通識教育的有效途徑。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在大學教育中應積極利用科學的先進教學方法,在此過程中構建高素質的人文教師隊伍,教師不僅應具備較強的英語語言文學綜合素養能力、文化學、人格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具有跨領域的學術視野和自主創新的思辨能力,這樣方可以全方位提升英美文學課程通識教育水平,實現預期的全人教育的培養要求。
參考文獻:
[1]肖薇.人文視域下財經院校英美文學通識教育的探究——以廣東財經大學英美文學通識課教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8(6).
[2]周建新.英美文學與文化課程交叉復合型教學模式初探*--以華南理工大學《英美文學與文化》核心通識課教學為例[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15(4).
[3]王春暉.通識教育語境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5).
[4]康杰.通識教育選修課《英美文學經典賞析》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28).
[5]王欣欣.若即若離,美之大成——“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的美感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82-83.
[6]鄭軍.雙面天使的回歸:解讀托馬斯·沃爾夫小說人物海倫[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106-108.
[7]李濤.“邊緣話語”與文化焦慮——拜厄特四部曲“精神障礙者”形象研究[J].國外文學,2017(3):86-93.
[8]張俊萍,盧亞麗.對公共英語課程中拓展英美文學教學的調查和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