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娜
摘 要:在整體教育環境不斷完善,社會發展建設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要求逐漸提高的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基本素質能力愈發重視,其中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占據重要地位,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應重視作文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培養工作,讓學生在良好的寫作教學引導下,綜合提升自身作文能力。教師可以此為背景,探究作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培養意義與問題,分析具體培養途徑,為相關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能力;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3-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69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能力是強化學生表達能力,綜合提升其文學素養的重要學科素質能力。在新課程逐步推進落實的情況下,作文能力培養工作在原有的教學功能基礎上,對學生自身全面學習發展進程愈發關注,因此在新的教育環境中,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落實作文能力的培養工作,成為相關教師當下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作文能力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初步建立語文知識體系,奠定各項語文素質基礎的重要課程,在新的教育教學發展趨勢下,更側重引導學生將知識技能轉化為自身認知理解內容,并對其進行合理應用。作為學生通過創作表達輸出自身文學積累或思想觀念的基本能力—“作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培養,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貼近自身實際學習需求的寫作訓練內容,還能改變學生語文學習認知,促使其借助作文能力實現深度學習,強化課程教學效果。
二、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作文能力培養瓶頸
(一)被動寫作
受傳統教學模式與應試教育影響,目前部分作文能力培養工作仍采用灌輸講解的知識傳導方式,導致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被不斷壓縮,難以調動其創作積極性。受此影響,學生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往往只是被動接受寫作技巧等知識信息,并不能對其進行深度思考轉化,使作文能力培養工作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素材匱乏
目前部分作文教學活動過于偏重寫作技巧的訓練,對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視程度略有不足,不能調動學生積極觀察身邊的生活事物并通過寫作進行表達,導致作文能力培養工作呈現一定的局限性。受此影響,部分學生將寫作僅視為應對學科考試的學習內容,并未有效構建寫作表達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限制了學生的學科思維空間。這明顯與當下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不符,不利于教師及時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轉型優化工作,不能落實促進學生全面學習發展的教學目標。
三、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作文能力培養途徑
(一)優化寫作引導,促進創作表達
受自身語文學習寫作水平與寫作知識儲備的限制,學生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引導來幫助其構建寫作方法等知識點之間的具體聯系,進而通過寫作表達將課程所學內容與自身思想感情相結合形成一篇屬于自己的文章。因此,針對學生該項學習特征,自主創作表達的教學引導工作成為激發學生創作興趣、增強其寫作表達欲望的關鍵。在現代教學技術的支持下,寫作引導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感官體驗,便于其直接對特定景色、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進行觀察與感知,進而結合自身思想感情生成具體觀點,為其作文寫作訓練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夠在后續寫作表達環節闡述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具體觀點,而不是直接對教師提供的思想觀點進行復述[1]。相較于直接為學生提供具體寫作要求的作文訓練導入模式,豐富描寫對象呈現形式的寫作表達引導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角度,便于其在寫作過程中將各類寫作技巧與自身表達內容相結合,在有效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作文寫作千篇一律的問題,綜合提升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同時,豐富的寫作引導內容也能改善部分學生感知能力問題,避免作文寫作中出現生搬硬套,使行文過程更加流暢。
(二)注重讀寫結合,延伸寫作思維
作文寫作實質上就是學生將學習過程中接收的知識信息進行輸出、轉化的過程,因此作文能力培養工作與閱讀培養工作具備較強的關聯性,讀寫結合模式成為長期教學中穩定提升學生作文能力的關鍵。一方面,以群文閱讀為代表的閱讀訓練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接收各類知識信息,在閱讀教學引導下思考不同文章體裁中的語言運用技巧,進而在后續寫作訓練活動中,主動應用各類修辭手法或文章布局結構完成作文寫作。群文閱讀讓學生在切實體會不同寫作方法應用效果的同時,也能在寫作表達過程中思考文章內容。因此構建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相互促進的語文教學模式能綜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水平[2]。另一方面,文章閱讀后的改寫或續寫訓練活動,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自主創作發揮空間。教師通過讓學生模仿文章的寫作風格與手法,引導學生深入揣摩文章中的各類敘述描寫技巧,進而借助各類優秀文章綜合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同時,讀寫結合訓練也能讓學生通過對比自己創作的作文與文章的差異,分析自身在寫作方面存在的不足,發現提升空間,進而在教師指導或通過同類文章的針對性閱讀與寫作訓練下,及時彌補自身寫作短板,有效提升寫作訓練的實效性,學生鍛煉了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文章鑒賞能力。讀寫結合訓練加強了作文能力訓練與其他課程教學活動的關聯,助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引入生活元素,保證素材積累
基于小學作文呈現出的“假、大、空”問題,缺乏生活觀察與寫作素材積累是制約學生作文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作文能力訓練中融入生活元素,是促使學生構建生活實際與寫作表達聯系的關鍵,也是促使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不斷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3]。與專項寫作訓練活動相比,生活化寫作訓練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貼近自身生活內容的寫作表達途徑,讓學生在寫作任務驅動下主動觀察身邊事物,進而通過寫作進行描述或調動自身想象力構建完整的故事內容,以此將生活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寫作材料,讓學生不斷積累各類寫作素材,在寫作練筆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避免學生被各類寫作模板限定了自身的寫作視野。同時,以生活元素滲透為導向的作文教學活動,也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作文創作背景,比如倡議書等寫作訓練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創作方向,使其在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訓練活動中,橫向對比不同寫作要求下的寫作方式,便于學生理解作文寫作中的各項規范,以此強化學生的作文能力。除此之外,生活化寫作訓練活動能夠圍繞特定的寫作表達主題,為學生提供不同體裁文章內容,便于學生從不同生活觀察角度出發,嘗試利用不同素材進行寫作,進而通過對比同類事物的不同寫作方式與內容,思考各類寫作技巧或詞句應用方式的實際效果,逐步構建完整的寫作思路,避免其在作文寫作中出現“流水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