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茹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非物質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施做簡要分析。文章首先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與特點,其次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最后結合小學音樂教學中非遺文化傳承現狀,針對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進行簡要探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非遺文化;傳承與發揚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3-01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80
我國是文化歷史大國,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千百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發展,中華文化的傳承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和發揚。
近幾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渠道也越來越寬。傳統小學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音樂技巧和相關基礎知識的講授,從而忽略了音樂藝術文化的內涵,忽略了對本民族非遺文化的發揚與傳承,導致學生對非遺民族文化了解少之又少。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從性質角度來講,非物質文化主要是指不具備物質形態但具有藝術價值或歷史價值的文化,其是指人類在不斷進步的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出的各種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一些藝術形式、民族風俗習慣以及歌舞藝術等等。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和民俗文化、民族歌曲和舞蹈,民間藝術包括剪紙、繪畫、陶藝,表演藝術包括戲曲等等。從廣義上講,非物質文化內容主要包括與自然環境相配合和適應所產生的自然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與社會環境相配合和適應所誕生的文字、風俗、語言、道德、法律等,也包括在物質文化相關和影響下所產生的器皿、儀器、器械的制作方法等。從范圍角度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民間口耳相傳的史詩故事、傳說、神話等內容,也包括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以及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形式[1]。
通過小學音樂教學傳播非遺文化,能夠通過音樂的形式將非遺文化中所深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表達出來。這些通過歷史積淀形成的民族精神,是積累而來的發展的經驗、生存的智慧,是歷史長河中不斷沉淀、凝聚出來的積極的、具有號召力的民族意識。通過小學音樂教學,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非遺文化,從而實現民族精神、文化基因的傳承。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與發揚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不足
我國大部分省市已經逐步設立了多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而且數量正在逐年遞增。但目前卻面臨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普及教學當中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其師資力量必不可少,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部分教師采用西方音樂體系教學。在整體的音樂知識結構方面,主要是以西方德奧體系為主,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引入和理解并不夠深入,這就直接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力量不足和整體項目理解不夠深入。師資的缺乏影響了小學生對音樂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傳承成效[2]。
(二)非物質文化傳承方式缺少創新
我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多是口口相傳,很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民間也大多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為主,由于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和傳承的學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程度上已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當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方式也受到了傳統傳承方式的影響。教師對非物質文化理解的不足,導致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傳承興趣的缺失,無法從音樂的角度去深入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內涵。整體的傳承方式嚴重缺乏創新。
(三)缺乏非物質文化傳承感受體驗
部分學校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當中,多是選擇在課堂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去欣賞非物質文化。嚴重缺乏對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感受與體驗。事實上,非物質文化傳承屬于一項文化活動,涉及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態環境,依托當地的地域優勢、傳統文化以及民族審美習慣實現傳承,有著極強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當地的生態文化和社會環境中才能夠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以校園環境為支撐核心,這就直接阻礙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進度和程度[3]。
三、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施建議
(一)組建專業化師資團隊,提高教師非遺文化素養
要想實現小學音樂教學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首先要夯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的基礎。要不斷加強小學音樂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提高教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素養。小學教師要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鉆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與內涵,了解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產生的背景。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民族文化,利用地域性民族文化優勢,將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滲透到小學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學校和當地政府要積極培養專業化師資力量,加強各地區學校和教育師資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教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揚研討教學活動。利用小學音樂教學為主要載體,不斷加深音樂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使其能夠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并傳遞給學生。
此外,也可以邀請當地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專家走入校園,走進小學音樂教學課堂,為學生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認識。如邀請當地著名的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學校音樂教學客座教師,定期為學生上課,并為學生表演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的興趣,也能夠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