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棟吉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應運而生。該方法以建構主義理論、生本理念為支撐,旨在通過學生自學、群體議論和相機引導,優化教學關系,提升教學質量。本文著重介紹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運用原理,以期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 ?運用原理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是由全國特級教師李庾南在1978年提出來的教學方法,到今天已經經歷了八個發展階段。盡管這八個階段研究重點不同,但是都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目的。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與新課程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便于學生通過獨立學習、群體議論和相機引導,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發展。尤其是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應用該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通過體驗、思考、傾聽、協商等活動,潛移默化地發展問題意識。但是,要想體現“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培養學生數學問題意識方面的價值,教師需要遵循該模式的運用原理,真正將問題還給學生。
一、遵循生本理念,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
李庾南教師在《自學·議論·引導》這本書中明確指出,生本理念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核心理念,是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以學生的發展情況和發展需求為依據,設計貼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師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簡單地說,在組織“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要明確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情況,將此作為基礎,立足教學需要,恰如其分地設計數學問題,驅動學生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問題意識。
如在進行“一元二次方程”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是什么?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驅動學生遷移知識,幫助學生自主地從舊知過渡到新知,并且掌握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情況和數學知識掌握情況,便于接下來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活動,設計貼合學生實際的提問,促使學生發展問題意識。
二、遵循學材再建思想,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
李庾南教師在《自學·議論·引導》專題報告上重點強調將“重組教材”改為“學材再建”的教學思想。重組教材是指,教師整合教材內容,實現單元教學。在重組教材的過程中,李庾南教師還倡導實現知識的生成,自然而然地建構知識框架。因此,在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時候,教師要遵循學材再建思想,引導學生學習知識。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學過程中,要想使學生掌握配方法,教師可以聯系學生早已積累的配方法經驗,設計一個一元二次方程,提出一系列問題,如“2x2+12x+8=0,如何求解二次項系數不為1的方程?”“是否可以移項兩邊同時加一次項系數一半的平方來配方?”“對比2x2+12x+8=0與x2+6x+4=0,發現二者不同,思考是否能轉化?”等,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遷移知識,自主思考問題,感知方程的轉化。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回歸小組,在小組中合作展示各自的解題思路,總結出較為簡潔的方法。在學生展示方法的同時,教師可以立足實際情況,繼續提出問題,使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從整體上掌握運用配方法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建構,還使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取了數學知識,發展了問題意識,可謂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生本理念、學材再建思想的指導下,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用問題促使學生獨立學習,集體討論,并相機引導學生,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問題意識,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牛金玉.初中數學教學中“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探究[J].新課程(中),2018(12).
[2]葛瀟.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探究實踐——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實現高效問答[J].當代家庭教育,2018(11).
(作者單位:蘭州市城關區二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