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瓊
摘要:新課程改革之后,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的改變,無論是從教學觀念或教學形式上均有新的變化。根據教育部的指示,在語文課堂上融入傳統文化,無論是對語文學習或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均有推動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講解傳統文化,深入解析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傳承路徑
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越來越注重傳統優秀文化的滲入,強調在新時期注重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能力,以培養學生文化傳承的思想,為繼承與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帶來科學引導。小學語文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指導與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需求,深入探究優秀民族文化,對學生實行多樣化的教育指引。
一、創造教學文化氛圍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營造融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領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我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文化作品眾多,這些內容有些淺顯易懂,有些晦澀難懂,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征,選取適宜學生閱讀的傳統文化作品,從淺到深地展開閱讀。教師能夠每天或每周安排學生展開晨讀,使不同年級的學生誦讀不同作品。如一年級學生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生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生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生學習《弟子規》,五年級學生學習《孝經》,六年級學生學習《增廣賢文》。其中,《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適合每個年級的學生誦讀。教師采取晨讀這種方法,可以在每個年級的學生群體中營造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氛圍,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二、基于傳統優秀文化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僅包含了大量的語文知識,還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本內容,體會課本中的文化底蘊,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價值觀表現在“仁愛”,小學是形成價值觀的核心階段,教師應根據課本內容,使學生感受仁愛思想,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如在教學《游子吟》這節內容時,教師應指引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母親在燈下給即將出行的孩子縫補衣裳的場景,叮囑孩子在外照顧好自己,使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母愛,感受母親的辛勞。教師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三、通過古詩詞感受民族優秀文化
古詩詞是中國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載體,古詩詞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髓,值得仔細欣賞和品味。小學教材和課后讀物涉及大量膾炙人口的古詩文,教師應指引學生品味其中含義,感受古詩詞中沉淀的文化精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地擴展延伸課文。如教師能夠先向學生講解《伯牙絕弦》的故事,然后告訴學生:“假設你是子期,基于伯牙的琴聲,你可以感覺到徐徐清風嗎?你如何感嘆?”教師能夠使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思考,全面調動學生對課文的領悟和理解,將學生融入動人的場景,了解知音的含義。在學生思考后,教師還可以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最懂你想法的人?”有的學生會說自身的好朋友,有的學生則開始沉默。在學生回答后,教師能夠總結問題,告訴學生朋友的含義,并鼓勵他們積極與別人交朋友。
四、結語
總之,傳統優秀文化是國家珍貴的歷史遺產,在人民的生活、和學習上都有著顯著意義。小學是樹立學生價值觀的核心階段,傳統優秀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入也獲得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先為學生創造一個融洽的環境,基于教材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過渡到文本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閱讀習慣,把傳統優秀文化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
參考文獻:
[1]楊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23).
[2]周新艷.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有效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2).
[3]武衛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9(15).
(作者單位:甘肅省正寧縣永正鎮王溝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