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云



摘要:本文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引導對“制作米酒”進行概念分析,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分析米酒的制作原理、方法、過程和結果,旨在促進科學探究和生物技術兩個重要生物概念的教學。
關鍵詞:概念教學? 科學探究? 生物技術? 制作米酒
一、概念分析與設計思路
“制作米酒”屬于《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中的一個生物技術問題,《生物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類群‘發酵技術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過一定的操作過程生產相應的產品這兩個重要概念。”筆者認為,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設計和實施制作發酵食品的實驗過程,并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回歸生活,體驗生產,才能達到以下教學目標:通過演示探究酵母菌發酵現象,掌握米酒發酵原理,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類比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利用知識遷移探究米酒制作的方法,創新學生思維;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制作米酒,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關注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健康、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落實生命觀念與社會責任。
二、基于科學探究的概念教學過程
1.課前探究,初步感知
米酒的制作需要2~3天才能有實驗結果,為了在課堂上更好地交流,讓學生對照實驗探究過程中不同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的差異,獲得科學探究的完整體驗。課前,教師要組織1~2組學生(每組5~6人)提前進行實驗探究,然后教師應巧妙設計實驗報告單,激發學生多元化、開放式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情境激趣,回顧設疑
在課堂上,教師展示了課前小組制作的糯米酒,通過看、聞、品嘗煮過的酒糟,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設疑:“米酒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對這個問題提出假設,教師和學生需要回顧一些知識點,如:
教師問:“制作米酒需要什么原料?”
學生答:“糯米和酒曲。”
教師問:“酒曲的成分有哪些?”并出示安琪酒曲的成分圖片:曲霉和酵母。
教師問:“這些屬于哪種生物?”
學生答:“真菌。”
教師問:“糯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
學生答:“淀粉……”
教師點撥:“米酒的制作過程可不可以看成是在糯米上培養真菌的過程呢?”
在把知識遷移到細菌和真菌培養的這個概念后,教師再與學生一起回顧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3.演示實驗,發現原理
在演示發酵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操作,并用手機拍攝,同屏到一體機上,每個小組桌面上都可以放置已經做好的實驗,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觀察到操作過程和實驗現象。
教師問:“請看瓶中液體、氣球分別有什么變化?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并說明產生了什么東西?”
學生答:“液體中有氣泡和泡沫層。”
演示的學生答:“有氣泡的聲音,產生了氣體。”
教師問:“這些氣體通過澄清石灰水會讓石灰水變混濁,那么,這是什么氣體?”
學生答:“這是二氧化碳。”
教師問:“為什么要用溫開水?”
學生答:“給酵母菌發酵提供適宜的溫度。”
通過實驗,學生填寫反應過程(如圖1所示),形成酵母菌發酵原理的生物學概念。
在探究酵母菌發酵原理之后,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探知米酒制作的原料糯米和酒曲的作用,并利用簡化的方程式進一步介紹米酒發酵的原理,如圖2所示:
4.問題引導,遷移探索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米酒的發酵原理,以及對照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進行概念遷移,建議學生參考教材85頁,設計米酒的制作過程,分組討論完成表1:
完成設計后,學生分享討論結果,教師對實驗條件的控制進行點撥:
第一,浸泡和蒸煮糯米飯的目的是什么?
教師問:“糯米能為真菌提供什么?糯米能直接用來培養嗎?它缺少了什么?”
學生答:“糯米能提供有機物——淀粉,可以作培養基。”
第二,為什么要把糯米壓實并在中間挖一個洞,然后用容器密封?
教師問:“這幾個步驟都是為了控制哪個實驗變量?”
學生答:“氧氣。”
教師問:“我們在探究米酒發酵原理時,淀粉發酵為葡萄糖的這個過程需要氧氣嗎?為什么?”
學生答:“需要氧氣。因為這個過程是多種菌種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曲霉,需要在有氧環境下發酵,而且在有氧環境下,酵母菌可以更快地繁殖,為它無氧發酵提供條件。
教師問:“為什么要挖個洞?”
學生答:“挖個洞可以提供氧氣,促進各種菌的生長,使淀粉發酵為葡萄糖,促進酵母菌更快的生長。”
教師問:“在酵母菌快速生長之后,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產生酒精?”
學生答:“需要無氧條件。”
教師問:“我們怎樣處理才能給酵母菌無氧的生活條件?”
學生答:“壓實米飯,可以排出米飯里的氧氣,容器要密封,以免空氣進入。”
第三,沖淋糯米飯、碾碎酒曲的目的是什么?屬于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哪個環節?在操作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教師問:“用涼水沖淋糯米飯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答:“降溫,溫度過高會把酒曲里的菌種燙死。”
教師問:“碾碎酒曲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答:“讓酒曲里的菌種和糯米飯充分混合。”
教師問:“在接種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答:“控制溫度,不要燙手。”
教師問:“我們可以用手背試試米飯的溫度,暖暖的,不燙手為宜,這時的溫度大概40攝氏度。還有需要注意的問題嗎?”
學生問:“要注意不要污染雜菌,我看到其他同學做的米酒,長了很多毛和黑點。這個米酒應該不能要了。”
教師答:“這應該是霉菌長的菌絲和孢子。
如果污染了空氣中的霉菌,長的毛就會更多,發酵時間超過六七天,就會長孢子,而且酸味重,喝了會拉肚子,所以接種的時間還要注意不要污染雜菌。”
通過教師問題的層層推進,在師生和生生互動中,學生產生了問題,自主生成生物學概念,完成了概念的遷移。
5.小組合作,動手實踐
在實驗設計引導下,各小組把糯米飯放入容器,將冷卻到40攝氏度左右的糯米飯與碾碎的酒曲混合,把米飯壓實,在中間挖一個洞,然后密封。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把學生的一些典型錯誤拍下來與大家分享。
6.回歸課前,感悟責任
在探究實驗設計的討論中,教師提到如果沒有控制好空氣中的雜菌或者發酵時間過長,會讓酒的品質下降,影響人們的健康。這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賣假酒造成不良后果的視頻,讓學生意識到關注健康、關愛生命的重要性。
7.課內結合,拓展探究
課后,教師組織了發酵社團的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網絡搜集和文獻檢索,學生實驗探究制作的靈芝保健酒獲得了“廣州市中學生發酵技術創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一等獎。
三、教學反思
在“制作米酒”教學時,學生全程積極參與思考和實踐,并穿插了健康、衛生、安全與責任教育,凸顯了生物教學上的育人價值。同時,筆者以STEAM教學理念為核心,將數學、發酵工程技術和藝術等不同領域與生物教學融合。課前的社團活動,為本課的實施提供了實踐基礎;課中,以探究米酒制作的原理和方法為主線,通過類比,完成知識遷移,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學;課后,組織社團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成功地把課堂延伸到生活實際中。
參考文獻:
[1]葉治平.初中生物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19(14).
[2]張亭竹.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模式優化策略[J].家長,2021(15).
[3]廖樹彩.活動教學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1(12).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技術中心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專項課題“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資源庫構建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19JX06023。
(作者單位: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