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華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僅做到這一點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具備蘊含在數學知識背后的數學素養,尤其是數學核心素養。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滲透數學核心素養呢?為此,文章從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創設情境、聯系生活等幾個方面著手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數學是小學教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這一學科的教學重點不僅僅是把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然而,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數學教師往往把數學核心素養的滲透棄之一旁或是“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這樣的做法顯然背離了新課改的理念與宗旨,也不利于真正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技能與數學素養。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需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核心素養。然而,很多教師在滲透數學核心素養的時候,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限于淺層。這顯然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數學核心素養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呢?文章從如下幾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一、 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提高數感水平
數感,是指一個人對數字的理解、分析和運用的能力,它涉及計算但是又不局限于獲得運算結果。數感更多的包含能否靈活而不機械地、全面而不片面地理解數、運用數的能力,還包含能否利用數的理念來處理一些數學問題的能力,能否從不同的方面與角度來看待數學問題的能力。所以,數感是一種思維能力。良好的數感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敏捷,對學生日后學好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發現小學生缺乏一定的數感。如果這樣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學生就不會對各種數以及數量關系產生敏銳的反應。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數感水平。
例如,教師在講授“十位數減9”的時候,就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樹上有16個蘋果,一只梅花鹿吃了9個,樹上還剩幾個蘋果?學生能夠很快地列出算式16-9。但是,答案是多少呢?學生就不太容易算出來了。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這一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探究后,有的學生說道:“先把16分成10和6,接下來再用10減9,得出1,最后再把6和1相加?!边€有的回答道:“因為9加上7等于16,所以,16減去9等于7?!边€有的學生說:“16減去10等于6,而6加上1等于7?!边€有的學生說……這樣,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很快地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與此同時,數感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地萌芽、開花。
二、 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建立符號意識
著名數學家羅素說過:“數學就是符號加邏輯。”寥寥數字簡明扼要地點明了符號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一般而言,符號意識主要指的是能夠利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可以借助符號進行推理和計算。學生建立符號意識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更好地進行數學思考與數學運用。然而,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學生往往缺乏數學符號意識,不能利用符號進行數學表達與數學思考,不能很好地理解數學符號的規律。如果這樣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就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須知,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靈活高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與數學教學的結合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樹立良好的符號意識。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把動手操作的方法納入數學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樹立深刻的數學符號意識。
例如,在學習“角”這一數學知識的時候,可以就運用動手操作的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與角有關。下面請你們進行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符號化等系列操作?!庇谑?,學生按這樣的流程進行操作。第一,摸一摸。學生自主進行圖形拼接組合的數學游戲,摸一摸所用材料。第二,說一說。(把角的概念引入進來。)學生說一說所摸器材的感覺、特點。第三,做一做。(把摸到的圖形抽象化。)學生主動地把感受到的角畫出來。最后,符號化。認識角的大小、形狀、各部分名稱,把角的圖形與實物進行對比,熟悉角的主要特點。這樣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自體驗到了符號化,經歷了符號化的過程,樹立了符號意識。
三、 創設情境,在“情境”中滲透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構建是學生溝通數學知識與外部世界聯系的關鍵點。構建數學模型的流程包括: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有針對性的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利用數學思想、數學符號建立有關方程、函數等的數量聯系,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數學結論。那么數學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模型思想呢?須知,情境教學法具有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的特點。把這一方法融入數學教學中,不僅能夠使學生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還能使學生有效地構建數學模型。有鑒于此,數學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創設的方式,在情境中滲透模型思想,并使學生在腦海中自然而然地生成數學模型思想。
例如,在講授“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對圓周長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一下圓的周長的概念,什么是圓的周長呢?”于是,學生進行認真思考。之后,有的學生說:“圍繞圓轉一圈就是圓的周長。”還有的學生說:“在圓上選擇一個點,從這個點出發繞著這個圓轉一圈,再回到這個點的時候就是圓的周長?!痹俅?,為了增強學生的理解,教師就創設了如下情境:“喜羊羊和藍精靈分別在正方形和圓的外圍展開長跑競賽。你們覺得這樣公平嗎?”于是,學生聯系已經學習過的正方形的周長進行思考,并由此分析圓的周長。在這樣的生動情境中,學生建立了數學模型思想,并對圓的周長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 聯系生活,在“生活”中培養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是每位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數學核心素養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題中之義,也是數學教學的關鍵所在。那么數學教師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呢?生活教學法是一種把生活現象與文化知識糅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其具有開放性、多樣性、鮮活性的特點。運用生活化教學法來培育學生的運算能力既有效又有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使學生產生計算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地使學生做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效銜接。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效地利用生活化教學法,把計算知識巧妙地融入生活場景中,勾起學生對熟悉的生活場景的回憶,也使學生對數學運算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