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琦

摘 要: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更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說理手段,通過轉變課堂教學觀念、營造良好課堂氛圍、豐富課堂說理方式、設計多種說理環節等有效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說理手段;思維品質;核心素養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更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可以說語言與思維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通過對學生的語言錘煉,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說理手段,引導學生借助語言的表達,對數學知識的內部規律、外在聯系展開說理訓練,這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的思維缺陷,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加深層次的掌握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 當前小學生數學課堂說理的現狀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習慣,在課堂上,更傾向于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滿堂灌”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教師說得太多,學生說得少,動得少,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備課時重預設,輕生成,學生“牽得緊”現象還是比較多,忽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經常以題海戰術來加強對學生的訓練,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幫助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形成記憶,但這種記憶卻是短時的,往往過一段時間學生便會忘記。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的思維受到阻礙,只是機械性地背記數學公式、定理及概念等,并沒有深度學習理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
雖然課改后提高對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的重視,教師在課堂上開始觀察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或者從學生的作業之中分析其解題思路,去著手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仍然習慣性以直接、常用的方式,從學生回答的問題語言表述之中,去掌握學生的思維過程。可是如若將一組需要寫出思維過程的習題,讓沒有經過說理訓練的學生進行解答,學生的語言表達通常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回答問題以個別字、詞為主
根據出示的問題,學生會用“先加”這個數,再用“乘法”計算等簡單的字詞,去表示解決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進行回答。這足以說明學生對問題的數量關系,缺乏深入的思考與分析,而只是胡亂地猜測其算法,通常這一類學生本身學習數學就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話語啰嗦
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將一些與問題有關、無關的話全部表述出來。這樣啰啰嗦嗦的話語,很多時候學生對數學的概念掌握不足,無法將腦海中儲存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與運用。每當遇到數學問題時,難以準確地提取相關的信息與知識,從而導致學生不能決定采取哪種策略解決問題。
(三)條理紊亂
通常情況下,當學生在用語言表達解決數學問題時,一些學生能夠大體地敘述解題的思路、方法,可以準確地計算出問題的答案,但是學生的條理卻比較紊亂,反映所學的知識是點點滴滴所儲存的,卻沒有將知識進行梳理,從而缺乏系統性與邏輯性的思維。
(四)條理清晰
在敘述時能夠有條理、清晰且有根據的描述思維過程,這類學生才是真正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 借助課堂說理手段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課堂教學觀念,促使學生愿說、敢說、愛說和會說
在小學數學課堂借助說理手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就要徹底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摒棄,高度重視對學生的說理訓練,促使學生能夠通過語言去表述出思維過程。之所以學生在回答數學問題時,說得不夠完整、不夠具體,并不是因為學生不想說,也不是學生不會說或者說不清。其一在于學生的思維尚未形成一定的邏輯,思路比較混亂;其二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回答的答案,以及表述中的一些關鍵性、數學性的詞語,甚至還會幫助學生完成一部分表達,這在潛移默化之中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與熱情。
因此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與觀念,能夠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為學生精心設計數學活動,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以此來激發起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讓學生將數學課堂作為“演講”的小天地,逐漸借助課堂說理去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教師要肩負起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的重擔,認識到學生數學說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實際的課堂之中,鼓勵學生用清晰的語言去表達數學的解題順序、步驟;用有條理的語言去敘述解題的思考過程;用清楚、邏輯性的語言去表達解題的思路,逐漸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學生真正在數學課堂上愿意說、敢說、愛說和會說。
(二)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供給學生“自主說”的平臺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很多學生在心里已經將數學難學形成定式,要讓學生來“說數學”更是難上加難。教師想要借助課堂說理手段,去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就要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提供給學生“自主說”的平臺。讓學生作為課堂的小主人,能夠樹立起信心,去克服畏難的心理、害羞的心理,以便學生可以積極、大膽地參與課堂說理活動,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出思維過程。
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學期《平均數》的教學中,并不是把如何計算平均數作為重點,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平均數的產生、意義、范圍等,真正讓學生通過說理,做到深度學習,發展思維。教學時教師先創設“猜老師每分鐘踢幾下毽子”的情境,出示兩幅統計圖,讓學生小組討論這兩幅圖,“哪幅能表示平均每次踢13下?”再創設“‘明天戰隊和‘花兒戰隊,進行踢毽子pk賽”的情境,組織討論“你覺得誰的水平高?”創設兩次的合作討論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引發情感共鳴,營造出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有意識地提供給學生充足的“自主說”的時間和空間。巧妙地把學生的思維過程轉化成數學語言,讓學生在持續的數學語言交流之中,相互取長補短來優化自我,同時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利于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讓學生自主探究出“移多補少”方法,并深入理解計算方法,并最終幫助學生能夠用簡潔明了、規范的語言去表達出平均數的意義:“平均數一定是在最少和最多的數之間。”“只知道總數,不一定能判斷水平的高低,求平均數時,不僅要考慮總數,還要考慮份數。”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