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故事引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成功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數學問題展開探究,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根據大數據分析和調研,在學校中至少有70%的學生表示喜歡教師講的數學史故事,認為非常有興趣。文章作者將對數學史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史故事;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1-0059-02
引言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小學數學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數學邏輯,增強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感受數字之間的變化規律和計算規律,增強學生空間體驗感。為了更好地推動數學史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發育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數學史料故事,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鼓勵學生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數學史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一)缺乏對數學史料的重視
數學史知識更多講述的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數學家對某一數學結論或某一數學定律從產生疑問,到如何進行數學實驗做出相應驗證,得出結論,論證自己的觀點的過程,整個過程對于鍛煉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對數學史料的重視程度。教師更多的是采取灌輸式教學模式,將所有知識點和已經得出的數學理論和定義直接灌輸給學生,教師要為學生準備練習題,通過題海戰術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數學成績,追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里子女較少,有更多的教育經費用到了孩子身上。家長和學生對學校有更多的選擇權,學校為了保持生源的穩定性,非常重視學校的升學率,給學校各個任課教師非常大的壓力,導致學校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得急功近利,過于追求學生考試成績,忽視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另外,教師缺乏對數學史的重視,很少將數學史故事運用到數學教學環節中來,即使有所應用,也是當作消遣為學生隨意講解一下,并沒有將史料知識的由來,產生的過程,以及古代數學家驗證數學知識的艱辛講解出來,無法對學生數學的邏輯思維進行有效拓展。
(二)數學史事使用不合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雖然有些教師已經將數學史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環節中,但是由于教師對數學史料掌握得不全面,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數學史料、教學設計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對數學史料知識運用的時機有錯誤的認知:有的教師認為數學史料知識只是用在學生注意力分散、不集中的情況下,用來調節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有的教師認為將數學史知識用在課前,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的教師認為將數學史知識用在課后,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有的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只是截取一部分、一小段數學史料知識,在描述的過程中,將整個故事草草帶過,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不明白教師講這個數學史知識的目的,無法達到鍛煉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教學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史是非常好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探究意識,鍛煉學生數學邏輯思維,但是如果教師沒有對數學史知識充分設計,就會導致在課堂上開展無效教學,造成資源浪費。
(三)數學史料呈現方式缺乏新意
由于教師缺乏對數學史知識教學內容的重視,使得教學方式缺乏新意。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被應用于生活,數學史知識都是古代數學家對生活現象的思考、總結和驗證。小學生生活環境簡單,主要是家庭和學校,而且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同時,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講解數學史料知識時,都是采取口述的方式。因此,學生雖然有豐富的想象力,但是對教師描述的數學計算場景以及數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理解起來依然比較困難。如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講述數學史料知識,長此以往,就會讓學生覺得引入數學知識的教學模式非常枯燥,這樣既無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教學環節中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又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數學史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提高對數學史料的重視程度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學校更加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此,為了響應新課程改革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數學探究意識,鍛煉學生數學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應提高對數學史料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數學史知識開展課堂教學。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將傳統教學中追求升學率、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教學觀念,改變成更加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數學綜合運用能力的觀念。教師還要改變傳統的運用數學史知識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全面客觀地講解古代數學家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古代樸素的驗證方式進行驗證的,將古代數學家在驗證過程中的艱難困苦,詳盡地描述出來。教師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探究過程中的趣味與艱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將正確的數學邏輯思維教給學生,培養學生數學科學觀。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相關內容時,教師詳細地為學生講解數學史知識——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在古代物質非常貧乏的情況下,祖沖之看了三國時期劉徽所著的《九章算術》之后,自己嘗試采用割圓術對一個圓不停地內接六邊形、十二邊形……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通過詳細描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制作割圓術驗證圓周率,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不易,從而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數學觀。
(二)提高史料教學的科學性、完整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數學教師對同一個數學現象和數學公式有不同的見解,在為學生進行數學史知識教學時,教師為了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是選取數學史料知識的部分內容和部分環節開展教學,將數學史中如古代數學家如何對數學現象進行驗證等步驟一語帶過,使學生在學習數學史料的過程中只了解前因和結果,對中間的數學現象驗證過程沒有深刻的了解,使學生無法對教學內容的具體驗證方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為了改變這樣的教學狀態,鍛煉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增強學生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相關的數學史知識,并讓學生充分了解數學某一知識點的來源、現今應用和未來發展情況。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還能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有所了解。因此,教師必須切實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比如,在教學《小數乘整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查找完整的相關數學史知識,讓學生充分對小數與整數相關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數學故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提高數學史知識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效率效果,教師應把握數學史料使用的時機,充分把握數學史知識應用的作用。比如,在教學《簡單方程算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史名題鍛煉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如著名的《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有若干只雞和兔子放在同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三十五個頭,從下面數有九十四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考古代數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嘗試解數學題,讓古今思想發生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或者教師為學生利用數學史知識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概率”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商家所設計的抽獎活動。教師先為學生創設情境:現有一個圓形大轉盤,被分成了20等份,每一等份對應一個獎品,一等獎為電飯煲,幸運獎為一包紙巾,顧客獲得一等獎的概率是多少。學生通過親自制作轉盤并旋轉轉盤感受概率。這個過程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從而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
結語
教師將數學史故事融入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鍛煉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數學的由來、發展過程以及現今發展狀態,思考自己在未來如何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王代芬.數學史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6):75-80.
[2]張 蕓.數學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與價值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Z1):79-80.
[3]沈雅紅,沈琴林.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分析[J].才智,2020(1):106.
[4]侯智慧.數學史資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20(5):50-51.
[5]楊 蕾.談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價值與策略[J].才智,2019(33):117.
作者簡介:張紅芳(1976— ),女,甘肅臨洮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