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 李文

[關鍵詞]創新創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專創融合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源自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兒童中心論”,最早在1952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從心理學的視角提出。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一個重要的戰略轉變》中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2018年10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要求“突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使“以學生為中心”成為本科教育理念的一種新范式。“以學生為中心”包含三個維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其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是引領,要求以發展為導向確立人才培養目標”。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指出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大學的使命,創新型人才成為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和開拓精神的人才為目標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殊途同歸,前者是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后者是為了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引領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更能獲得學生的理念認同,激發學生的創新訓練熱情。
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大學生創新基礎環境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創新教育理念為引領,系統化建設基礎環境、實施平臺和保障機制。“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一個良好的基礎環境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核心的核心,關鍵的關鍵。這個基礎環境包括: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要有目標明確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有“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在實踐教學方面,要有與綜合實驗、創新實踐相銜接的基礎實驗平臺;在師資方面,要有滿足創新教育的“雙師雙能型”專職教師隊伍;在管理體制方面,要大力發展創新創業學院和創新創業中心,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
(一)目標可達成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方案
當前地方性大學為適應轉型發展需要,不約而同地將辦學定位設置為“地方性、應用型”,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或“應用型、創新型”,“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更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詞,“創新型”或“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幾乎是所有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這說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已經成為大學的共識。但是,創新教育怎么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創新能力怎么在畢業能力中量化,創新能力的達成怎么保障和評價,這些都是知易行難的問題,卻又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點。沒有目標可達成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能力培養就缺乏實施的藍圖。
(二)“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決定了學生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組成,其中課程觀起著主宰作用。“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首要問題是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然后是改革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因此,首先要摒棄傳統的“教師中心”理念,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融入所有課程,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融入所有課程目標。其次,要完善課程體系結構。所有高校都根據教育部要求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把創業基礎作為學校通識必修課,但創新教育課程大多不成體系,一是課程所占學分學時比例少,二是課程類型單一,三是缺乏與專業課程融合機制,因此必須要基于問題導向建立起相對獨立、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的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最后,要改革創新教育的教學形式。目前很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主要還是舉辦創業講座、公選課和第二課堂的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協會活動等,形式單一;創新創業教育千篇一律,所有專業一個模式,模式單一。高校需要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開展形式多樣、模式多樣的創新課程活動。
(三)實踐教學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
實踐教學是創新教育的基礎與依托,沒有系統化的創新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論與理念階段。創新教育的主導是創新創業導師,沒有“雙師雙能型”專職教師的支撐,創新創業教育會迷失方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在實踐教學理念上殊途同歸,經過多年的轉型發展,目前多數高校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創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幾乎所有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嚴重不足,極大地制約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建設有商科背景、有實際經驗的專職創新創業教師隊伍,是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關鍵。
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
(一)系統化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服務對象是所有學生,培養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不僅僅是少數學生通過創新實踐平臺完成多少項目、參加多少比賽、獲得多少獎勵。因此,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應該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不僅要依靠創新創業園、創客空間、創客沙龍、創客工場等專門平臺,還要依靠學校實驗室、實訓中心、科研基地以及校外實訓基地等基礎平臺,共同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化的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平臺體系。
(二)層次化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
為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各階段的需求,創新實踐平臺需要有層次化,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構建夯實基礎認知的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培養綜合應用能力的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和有效提升研究創新能力的研究創新平臺;要遵循認知規律,構建學生基礎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依次遞進的層次化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平臺體系。
(三)網絡化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
隨著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構建網絡仿真創新實踐平臺,可以大大擴展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實施的時間和空間。網絡仿真創新實踐平臺在空間上具有虛擬性,在時間上具有機動性,突破了傳統創新實踐平臺對教學時間、物理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端、電腦端、云端等隨時隨地獲取資源進行虛擬仿真創新實踐活動,網絡化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多維發展。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校企合作協同創新長效機制
(一)校企合作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范式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2019年六部委《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
因此,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背景下,為適應國家產業需求、適應學校和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大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范式。
(二)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的主要形態
傳統的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模式主要包括以高校為管理主體的產業園、創新訓練中心、創新實驗室,以企業為管理主體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形式。這些模式的校企合作在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問題在于:一是過于強調企業或學校的管理主體地位,弱化了學生的行為主體地位;二是實踐平臺系統化、層次化、網絡化不夠,滿足不了各類學生各個階段的需要;三是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不夠,難以完全深度融合。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校企合作,首先要使學生成為所有合作的第一主體,所有協同創新項目和平臺設計的第一要務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服務;其次,合作模式要強調系統化、層次化、網絡化,以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最后,要增加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要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
因此,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校企合作企業要全面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和創新教育融人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合作平臺除了有傳統的共建共享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還可以全面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共同招生共建新專業。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機制
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固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即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仍然難以保證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效性。相關研究表明,50%左右校企合作持續時間約為3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論是高校、政府還是企業,在協同合作中的核心利益并不是創新人才的培養,政府看政績,高校看項目,企業看效益。因此,只有真正將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效果作為第一標準,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才是建立校企合作協同創新長效機制的根本保證。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機制,首先要確定所有學生是行為的第一主體,所有協同創新活動的第一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其次要建立系統化、層次化、網絡化的培養體系,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需求;最后要將人才培養的效果作為校企合作機制的第一評價標準,建立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
四、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創新教育評價與保障體系
(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創新教育評價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全面系統的評價,主要包括創新創業理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團隊、效果反饋等多個方面。從評價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目前創新教育的評價體系至少存在三個“不明確”問題:一是評價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中創新創業能力的達成度被孵化項目的數量與質量、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所替代;二是評價主體不明確,學生學習效果與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被教師教學與課程體系評價所替代;三是評價時間不明確,畢業3~5年后的創新創業能力被在校期間或畢業時的創新創業能力所替代。導致這三個“不明確”問題的原因只有一個:沒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評價體系。
(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創新教育保障體系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創新教育基礎環境、實踐平臺、校企合作機制都是創新教育的保障條件,與政府、學校及社會各界的政策保障、多渠道的資金籌措以及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共同組成了創新教育保障體系。這些保障措施同樣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要有別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普惠政策,政策保障要專門針對大學生,資金分配主要用于學生,服務系統也是服務于大學生創新創業。
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歸根到底是要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這是一個新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堅實的創新基礎環境、良好的創新實踐平臺和穩定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還需要有與之適應的創新創業保障體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學校的場地支持,校企合作師資、平臺、項目及資金支持。這是一個典型的多方協同體系,協同的各方必須要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價值取向與共同的利益訴求,這就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新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首先要以學生發展中心理念為引領、以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高度融合為抓手重構教學體系;然后在新的創新教育教學體系下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這樣才能保證創新教育的廣度、深度、質量、效果和長效性。圖l所示是以學生為中心“專創融合”的教育教學體系;圖2是建立在“專創融合”的教育教學體系基礎上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圖2中第一層圍繞教學體系的是各方協同棚.制。
六、結語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專創融合”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撐。其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是前提,“專創融合”的專業和課程體系以及師資是基礎,系統化、層次化、網絡化的創新實踐平臺是支撐,具有共同目標與追求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