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杰 趙艷紅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們迎來了人工智能時代。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大環(huán)境下,只有在學習階段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STEAM教育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誕生的。STEAM教育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于一體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教育理念。將STEAM教育理念運用到高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本課程的特色教學方法,為高中生物學教學增光添彩。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STEAM教育理念;教學設計
一、STEAM教育理念的介紹
STEA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學(Mathematics)單詞首字母的縮寫。STEAM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教育[1]。2001年,Judith A. Ramaley提出了STEM一詞。隨后,Georgette Yakman將人文藝術加入STEM中,開展STEAM教育培訓認證,從更廣的角度認識不同學科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2]。2013年我國出版了《STEM項目學生研究手冊》的譯著[3]。2015年,趙中建團隊翻譯出版了中小學STEM教育叢書《美國STEM教育政策進展》[4]。高云峰等人將STEAM教育與創(chuàng)客教育相融合,在北京中學等多所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創(chuàng)新的STEAM素養(yǎng)[5]。2018年,張海銀等出版了從幼兒園到初三年級的12冊《STEAM課例精編》。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迎來了人工智能時代。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階段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而STEAM教育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誕生的。近幾年來,伴隨著高考改革,高中生物學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STEAM這種具有多學科交叉特點的綜合性教學理念,適合應用到高中生物學課堂中。如何以STEAM教育理念為指導,開展高中生物學教學活動,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本文在STEAM教育理念下,設計“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生物學教學流程,使STEAM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發(fā)揮作用。
二、將STEAM教育理念引入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jié)“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主要講解了蛋白質的功能、基本組成單位、結構及其多樣性。按照STEAM教育理念設計,S(科學)來源于蛋白質的相關知識,T(技術)體現(xiàn)在信息的搜索和運用,E(工程)表現(xiàn)在模型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如何設計出外觀精美的模型體現(xiàn)了A(藝術),如何計算出肽鏈形成過程中失掉的水分子數等則體現(xiàn)了M(數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思
有的媽媽生寶寶做剖宮產手術時,要先把皮膚、子宮肌層等割開后縫合。在拆藥線時,肚皮上的藥線可直接拆去,子宮上邊的藥線如何處理呢?學生討論后,教師解釋子宮不用拆藥線,因為用的是膠原蛋白縫合線。該線是用獺貍肌腱做成的,抗拉性強,有完全吸收等特點。那么這種線為什么可被吸收?被吸收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今天的課程,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蛋白質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2.講述功能,據理導思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各小組以表格的形式總結出蛋白質的功能與實例。分組討論蛋白質功能多樣性和結構多樣性的關系。人的胰島細胞和淋巴細胞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但這兩種細胞的功能卻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從而起到知識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目的。
3.深入細節(jié),科學探微
攝入的蛋白質能直接被吸收嗎?引出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關系。氨基酸具有什么樣的結構特點?如何去判斷是不是氨基酸?讓學生觀察課件中氨基酸分子的結構式,分組討論其結構通式。教師對該通式進行難點講解:首先,核心碳元素可用甲烷的模型來展示;其次,氨基用氨氣來解釋,羧基用羧酸來解釋;最后,把人形象地比喻成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把左手、右手、雙腿、軀干和頭分別比作氨基酸的氨基、羧基、H原子、中心C原子和R基,而21種氨基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這個“R”基的不同。
4.總結規(guī)律,尋思究理
氨基酸通過什么機理構成蛋白質?課件展示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別制作彩色卡紙折疊模型,并在全班演示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鍵的過程(如下圖)。教師過渡:兩個氨基酸形成二肽,再加一個氨基酸形成三肽……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肽鏈通過盤曲、折疊等形成具備空間結構的蛋白質。由于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肽鏈盤曲折疊方式不同以及空間結構千變萬化,構成了蛋白質的多樣性。
在講解肽鏈形成時,氨基酸數目與肽鍵個數的關系如何?讓學生分組制作3個、5個和7個氨基酸各自形成一條肽鏈。然后讓學生直觀地數出肽鍵個數。再引導思考,假設上述有3和5、3和7以及5和7個氨基酸的兩條肽鏈分別形成一個蛋白質分子,則其中氨基酸、肽鏈和肽鍵的關系如何?經過小組討論,總結出規(guī)律: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數。在制作彩色卡紙折疊模型和總結肽鍵數計算公式的過程中,讓學生對這些問題理解得更加形象、深刻,而且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反思
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的同時,也接受了一場全面的STEAM教育。S(科學)來源于蛋白質的功能、基本單位、結構及其多樣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自然地融入了技術手段、工程原理和數學知識。T(技術)體現(xiàn)在信息的搜索和運用,E(工程)表現(xiàn)在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的建構模型,在制作模型時展現(xiàn)了A(藝術),塑造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如何計算出肽鏈形成過程中失掉的水分子數、肽鍵數等則體現(xiàn)了M(數學)。本節(jié)課使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了學科之間的融合和知識的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性能力。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本節(jié)課著重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觀的生命觀念。訓練學生的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等科學思維。在探究活動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增加動手實踐的活動。社會責任集中在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等方面重點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STEAM教育理念的運用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教師將此理念應用到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提前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并且對數學、化學、工程等學科內容能夠靈活運用。教師在進行STEAM教育時,教學資源的選擇要考慮周到,對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提前構思好,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Sochacka NW, Guyotte KW, Walther J. Learning together: acollaborative autoethnographic exploration of STEAM (STEM+the Arts) education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6, 105(1):15-42.
[2]趙慧臣,陸曉婷.開展STEAM教育,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訪美國STEAM教育知名學者格雷特·亞克門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5):4-10.
[3]郝瑞輝.STEM項目學生研究手冊[J].中國科技教育,2016(5):13-15.
[4]趙中建.美國STEM教育政策進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
[5]高云峰,師保國.跨學科創(chuàng)新視角下創(chuàng)客教育與STEAM教育的融合[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7(4):47-53,135.
注:本文系2018年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一般資助課題“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生物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及提升對策的研究”(No.1803032)的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簡介:張美杰(1984—),女,中學一級教師,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