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坤
摘要:針對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全體小學畢業生都就近入學,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吃不好”,還有一部分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我校初三年級組在晚輔導期間對行政班(兩個兄弟班為一個教學行政班)實行了A、B班制的分層教學。
關鍵詞:參差不齊;教學行政班;分層教學
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全體小學畢業生都就近入學,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而中考又是以升學率的高低去衡量辦學的優劣。于是,大多數教師往往不惜血本,絞盡腦汁,采用多種手段,使大多數學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學生。這嚴重影響了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顯然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根據我校在不打亂原有班級體系的情況下。我們初三年級組在晚輔導期間對行政班(兩個兄弟班為一個教學行政班)實行了A、B班制。(A班提高班,B班基礎班)這樣就避免了一部分學生“吃不好”,還有一部分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的分班模式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學生分層
教師通過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各種測試手段,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技能、學習興趣等把學生再分為A、B兩班。A班為提高班,這班學生基礎相對扎實,接受能力,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好,方法得當,成績相對較好。B班為基礎班,這班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 接受能力不強,學習沒有自覺性,成績欠佳。
在分班時,班主任及各任課老師跟學生進行了不少的交流,主要是避免被分在B班的同學有想法,使他們認識到這是老師更關心他們,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更有好處等等。并明確指出各班之間不是不變的,每個月根據考試成績滾動。
2.學習目標分層
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對各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
首先,對A班的學生,側重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重視培養自學能力和求知欲,重視培養思維品質。B班的學生,重視夯實基礎,培養學習熱情。其次,對A班同學,要求注重所學知識的應用、還要深化所學知識。對B班同學,要求掌握基本概念,熟記公式,并進行簡單運算。例如:在學習《滑輪》這節課時要求B班同學認識定滑輪、動滑輪并掌握定滑輪及動滑輪的特點進行簡單的計算。而對于A班同學來說除掌握B班同學掌握的以外,還必須知道定、動滑輪的實質及動滑輪從豎直方向變為水平方向的特點而且拉力從繩子自由端移到軸上相關習題的解決。
3.學習方法分層
對A班直接切入主題,放開了,向深廣方向發展,課堂內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長些,實行少講多練,讓他們獨立學習,注重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而B班注重復習,慢慢過渡,側重基礎知識的講和練,低起點,緩坡度的教學。把在課堂上的相關實驗放在晚輔導讓他們親自動手,總結結論。例如:在學習專題多檔位家庭電路相關計算時,教師把從家里拿的有高、中、低溫檔電吹風帶到課堂,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電路圖,認識到物理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讓B班同學只理解高低溫檔,知道電功及電功率的相關計算即從一道題引申的一類題及這一類題的所有知識點再次回顧記憶,但是A班同學必須自行設計實驗電路圖并掌握高、中、低溫檔而且要知道在串、并聯電路中總電功及總功率的計算。
4.作業分層
A班同學除了完成《全品》上的一部分作業外,再給他們一些提高題和思考題,B班同學只要完成《全品》上的基礎題,并注意同類型的題進行反復訓練,直至弄通弄懂。使得作業的量和難度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蘋果”,從而調動各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建立評價機制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分層評價反對以整齊劃一的標準衡量層次學生,進行全班學生間的相互比較。物理分層教學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應有不同的要求。對A班學生采用激勵、競爭性評價,確保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重能力、促發展;B班學生,采用表揚性評價,不斷尋找閃光點,及時肯定其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分層教學的實踐中,分層評價應肯定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營造一種講進步,講成功,積極向上氛圍。
本次分班,只是在晚輔導時分班,因此,主要是習題課的分層,但物理重在習題的練習。而從這近兩個月的晚輔導分班情況來看,雖然上課時,在B班不容易進行,但是有部分后進生已經有明顯的進步。從他們的平時上課眼神無光,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到現在基礎題的掌握。而對于A班,我采取在前一天布置的提高性題,在晚輔導期間兩班同學PK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由此也的確提高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在一個班同學講的過程中另一個班的同學使勁在挑刺,小到解題格式、單位、計算…,大到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都在進行激烈的探討。因此,他們現在的小問題幾乎不會出現錯誤。由于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思想,所以他們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我相信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越來越好的。
參考文獻:
[1]吳躍進,李慶社.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的實驗與體會[j].物理教師,2006.
[2]徐錦.分層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09(9).
[3]劉建榮.針對“流動生”的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學科教學(物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