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 陳夢蝶
摘 要:基于生態學、協同學視角,實現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需要引導創新創業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上開展協同合作,以產業鏈布局優化眾創空間自組織功能;需要推進政產學研一體化,以合作共贏理念整合眾創空間內外部資源;需要以眾創聯盟構建提升眾創空間整體實力,推動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載體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需要營造以分享和創新為特質的眾創文化氛圍,以眾創文化引領眾創空間生態環境建設。
關鍵詞:眾創空間 生態系統 協同效應 自組織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4-041-02
眾創空間生態系統是以客戶為中心,將眾多圍繞創新創業的創客、資源及相關環境要素聚合在特定地理空間內的專業化服務機構。在這個由眾多主體構成的、具有開放特征的綜合系統中,作為創新創業生態因子的創客、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之間時時刻刻進行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的傳遞。在復雜的、多元化的耦合交互作用下,各個不同性質的子系統組合為一個復合系統。當各個子系統相互嵌入、相互滲透、相互協作時,就形成為一個有機體,并生成“1+1>2”的整體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1]。這種增效結果根據其作用機制可分為資源共享產生的效率性協同與資源互補產生的增長性協同。根據協同學理論,可以將眾創空間的運行總體上概括為對資源利用的兩個協同過程:一是眾創空間內部的協同,主要體現在創新創業種群間協同;二是眾創空間外部的協同,包括地方政府與眾創空間的協同以及其他中介性服務機構與眾創空間的協同等。目前我國各地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普遍存在著入駐企業間協同合作不明顯、創客生態圈缺乏創新活力、眾創空間服務功能偏弱等問題,原因在于系統自組織功能不健全、資源生態圈不夠豐富、眾創文化引領作用不強等方面。本文基于生態學、協同學視角認為,實現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需要在優化眾創空間自組織功能、整合眾創空間內外部資源、提升眾創空間整體實力、營造眾創生態文化等方面著力。
一、以產業鏈布局優化眾創空間自組織功能
所謂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是指一個開放的非平衡系統在無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自發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從低序到高序的非線性演化過程。眾創空間也是一個開放的非平衡、非線性系統,具有顯明的自組織屬性[2]。眾創空間生態系統協同效應主要源自系統內部創客與資源的自組織對接作用,這種自組織對接面向“戰略性創業知識與新技術”“技術性創業知識與創業能力”“價值資源與創業活動”[3]。要更好地發揮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提高創客與資源對接的成功率與效率,需要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布局專業型、行業型眾創空間,這是系統自組織機制良好運行的產業基礎條件。因此,眾創空間的建設與發展應植根于所在區域的經濟特點和發展需求,依托地方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鼓勵龍頭企業控股、參股建設專業型、行業型眾創空間,充分發揮獨具特色的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優勢,讓創客共享市場渠道、研發設備和融資渠道,以知識與成果分享機制增進協同創新活力。
當前眾創空間由數量擴張轉為提質增效階段后,要求眾創空間走出建設前期全能、綜合的粗放發展模式,從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利用資源優勢提升特色服務能力,著力打造專業型空間平臺。通過鎖定細分市場,準確定位目標人群,采取精準化的營銷推廣,提高雙方資源和需求的匹配效率。產業鏈上的企業群構成了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創新主體,企業間存在著共生與競爭、協生與寄生等關系,包括共生互惠、領域共占、結網群居、合作競爭等方式[4]。生態系統普遍存在的自組織性能激發眾創空間創新活力,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提升空間核心競爭力。
在完成辦公場所、社區配套等基礎設施建設后,眾創空間要逐步建立起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互聯網信息平臺,打造互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眾創空間;要充分利用眾創、眾包、眾籌和眾扶的融合[5],有效發揮種子基金、創投資金的作用,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平臺載體建設,建立起社會化、市場化的眾創空間;要合理設置退出標準與機制,動態考核資源主體的過程投入和孵化績效,優化眾創空間的資源生態圈。不同的類型眾創空間根據自身定位與特點,吸引不同行業、產業的創客和企業結群入駐,并形成和延長特色產業鏈,打造出自組織功能強的專業型眾創空間品牌。
二、以合作共贏理念整合眾創空間內外資源
從生態學和協同學角度,眾創空間生態系統形成了以創新創業企業為核心,高校、科研機構、投融資機構、中介組織等為支撐的協同創新共同體。由于眾創空間本身資源有限,要實現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必須堅持合作共贏理念,推進政產學研一體化,整合利用眾創空間內外部資源。生態系統主要由種群和環境構成,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核心種群,投融資機構、中介組織是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輔助種群。眾創空間生態環境主要包括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政策法規、資源供給、市場環境等方面。
在政策和資金方面,政府作為公共政策供給者,需要加強對眾創空間規劃布局的頂層設計,引導眾創空間達成戰略協同,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源扶持;資金是創新創業的重要保障,投融資機構是眾創空間生態系統順暢運行的潤滑劑,為創新創業的物質、信息和人才流動提供資金支持。在科技和人才方面,高校發揮為眾創空間生態系統提供知識生產、人才培養、技術解決方案和設備共享等多重作用;科研機構的專業研發團隊、高精尖設備和先進技術可以為空間內創客企業完善產品設計、優化技術路線、解決復雜問題。在市場方面,創收盈利則是眾創空間可持續發展的外在壓力,只有具備盈利能力的眾創空間才能最終生存下來,所以必須以資源的整合增強眾創空間的造血機能。
眾創空間內外資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促進創新創業協同合作,有利于放大資源協同效應,可以實現多方共贏。眾創空間要與所在地的產業園區和其他各類創新創業載體達成戰略合作,打造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全鏈條孵化服務體系。要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科創企業開放實驗室、共享研發平臺,為創客提供電子和數字加工設備、制造工藝、產品定制等專業化服務,探索形成協同創新合作機制。以合作共贏引導資源向眾創空間入駐企業集聚,培植企業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加速新產品研發,支持市場前景廣、技術水平高、產業帶動作用強的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推廣。
三、以眾創聯盟構建提升眾創空間整體實力
協同效應不僅來自于生態系統內部種群之間以及種群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眾創空間之間的協同也能產生增效作用。各地眾創空間建設發展中,應基于開放協同理念打造區域眾創空間創新聯盟[6],推動各級各類的眾創空間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此激發創客生態圈創新活力,提升眾創空間整體實力。眾創空間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包容性和交互性,構建資源富集、服務完善的區域眾創空間創新聯盟,可以推動眾創空間的互惠、融合和迭代升級。一方面,邀請國內外知名眾創空間落戶加盟本地;另一方面,鼓勵本土眾創空間品牌向外連鎖擴展,使得域內外眾創資源頻繁交流互動。多層次的協同合作促進創新創業生態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通,為草根創客提供開放包容的服務平臺,同時也使各種不同性質、不同領域的眾創空間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為眾創空間的發展升級奠定基礎。
通過對線下優質空間資源進行整合,以眾創空間創新聯盟的構建,深度融合碎片化資源,強化協同創新,促進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實現創客與資源共生。創新聯盟以市場化運作、集成式服務、提質增能升級的協同發展思路,聚焦行業細分領域,構造多維度、立體式創新創業生態網絡;并通過行業沙龍、項目路演、創意展示、大企業對接等深度和專業的服務,構建新的眾創團隊,打造眾創全要素微生態圈。眾創空間創新聯盟的建立促進了聯盟成員間多維協同的對接與合作,形成了創新引領、資源支持的眾創空間可持續生態體系。
眾創空間創新聯盟的構建要圍繞區域新興特色產業,圍繞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通眾創生態內部和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資源,形成創意、創新、創業的全產業鏈服務架構,實現眾創空間的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相對于獨立、分散的眾創空間,眾創空間聯盟集中了更多的創客、企業和中介組織,實現了各眾創空間創新創業要素與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有效貫通銜接,為創客、產學研、中介組織等各種創新創業元素架起溝通橋梁,從而推動創新創業范式從封閉向開放、從獨立向協同、從分散到系統、從線性向非線性轉變[7]。
四、以眾創文化引領眾創空間生態環境建設
眾創文化是一種分享文化和創新文化,其核心要義在于通過共享與創新來促進大眾參與互動交流。眾創文化是實現創客與資源聯結的黏合劑,眾創文化和創客精神的培育與積淀是眾創空間生態系統演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生態系統的協同運作依賴于友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系統協同效應的生態環境需要體現眾創文化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實質,必須以眾創文化與品牌的構建為依托[8]。根據眾創空間生態系統三螺旋模型,政府對于眾創文化塑造、眾創生態環境建設發揮著不同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企業和高校也積極參與其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見表1)
在眾創空間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十分關鍵。政府是眾創文化品牌的主要塑造者,眾創文化培育是扶持政策關注的重點。政府是眾創生態環境的主要保障者,政府有關部門應在政策支持上體現鼓勵共享和創新的眾創文化。要推進“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構建保障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此外,當前還須強化政策的執行與監管,確保創新創業扶持政策落地生根,幫助更多的創新創業企業成功孵化,并為其向實體經濟轉型創造條件,從而推動眾創空間穩健發展。
眾創空間內的入駐企業是眾創文化的主要承擔者。眾創文化要求跨越組織文化壁壘,增強信任感,促進價值觀認同;倡導分享知識與成果,合力協同發展,共享價值創造過程。應將這種合作文化、分享文化深深植根于眾創生態環境之中,使其成為創新創業種群共同的價值追求。為此,要重視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大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它們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享和互補資源正是這種眾創文化精神的體現。高校是雙創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擔負著塑造眾創文化、培育創客精神的重要使命,應以眾創空間為載體,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注重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并重,以開放辦學和產學研一體化,構建多渠道、多層次、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大學生創業者身上烙上眾創文化和創客精神的印記,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眾創生態環境。
總之,在“互聯網+”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今天,隨著Web2.0、創新2.0和工業4.0時代的到來,創新創業更加具有開放性、民主性、草根性和共享性。眾創空間正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具有與傳統孵化器不同的特征、功能和運行機制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推動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有利于構建更加高端、普惠、開放、融通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實現創新驅動戰略目標提供高水平、高質量平臺支撐,進而促進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而如何實現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這是系統有序運轉、協同創新的關鍵問題。我們認為,立足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性,應以產業鏈布局優化眾創空間自組織功能,以合作共贏理念整合眾創空間內外部資源、以眾創聯盟構建提升眾創空間整體實力、以眾創文化引領眾創空間生態環境建設,這四個方面是眾創空間生態系統協同創新的基礎條件,也是生態系統協同效應實現的路徑渠道。研究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可以很好地發揮眾創空間在雙創中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推進眾創空間生態系統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基金項目: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眾創空間生態系統自組織與外部選擇的耦合機制研究”(19BGL036)]
參考文獻:
[1] 陳根,陳夢蝶.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協同性與協同機制分析[J].生產力研究,2020(12):99.
[2] 賈天明,雷良海,王茂南.眾創空間生態系統:內涵、特點、結構及運行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12.
[3] 陳夙,項麗瑤,俞榮建.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特征、結構、機制與策略——以杭州夢想小鎮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5(11):39-43.
[4] 石瑩.創新生態系統中產學研創新協同度的實證研究[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17(4):78.
[5] 王麗平,劉小龍.價值共創視角下眾創空間“四眾”融合的特征與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7(3):110.
[6] 楊楠.眾創空間的運行機制與發展策略研究[J].商學研究,2018(4):78.
[7] 張華.基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視角的多維協同眾創空間發展模式構建——以福建省為例[J].科技管理,2018(5):66.
(作者單位:陳根,鹽城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陳夢蝶,江蘇鹽城港集裝箱集團有限公司綜合部 江蘇鹽城 224000)
[作者簡介:陳根,鹽城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