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4年上海市率先提出課程思政并成功推廣以來,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有多種,如課堂教學、隱性課堂教學等。本文選擇隱性課堂這一路徑,以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基地“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為例,解讀“沉浸式課程思政”,為隱性課堂的課程思政研究提供案例和經驗。
關鍵詞:課程思政;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思政微視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3-0236-02
一、課程思政理念下網絡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概述
要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思政教育的要求以及相關特點,融合網絡新聞與傳播專業的相關特性,重新調整和確認人才培養目標。該目標的確立,既為專業課程融合思政內容奠定了基礎,也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依據。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網絡新聞與傳播專業應培養信念堅定,具有一定科學文化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學生[1]。學生要掌握必備的思想政治理論、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感和強烈的中華民族自豪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具有客觀公正、忠于事實、絕不弄虛作假的職業精神,崇尚憲法、遵紀守法、崇德向善、誠實守信、尊重生命、熱愛勞動,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2];具有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信息素養、工匠精神、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市場洞察力。以上基于課程思政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本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依據。
二、“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一)工作室簡介
“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是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新聞與傳播專業以落實課程思政為目的的產教融合基地,工作室以湖南大樹智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依托,由湖南大眾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單陸冬棟,帶領在校若干名大學生,根據課程思政理念下的網絡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圍繞高校思政教育、校園文化、學風建設等焦點問題,創作并推廣傳播思政創意微視頻。工作室成員均來自新聞與傳播學院各專業在讀學生,擁有較扎實的傳媒知識、技術基礎,能夠獨立完成微視頻策劃與制作工作。工作室主要采取“自產”和“他產”相結合的雙線模式,針對時下思政教育社會熱點,通過引導學生團隊創作、推廣和傳播網絡思政微視頻及衍生服務產品,打造一個校院聯動、產學聯動的網絡宣傳思想教育平臺,以“為每一位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為主旨,讓思政教育不再是空洞的、刻板的,而是有溫度、有情感,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以此開展有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價值引領。
“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模式,主要通過“沉浸式”的思政教育,用項目驅動的方式,讓學生采訪、編輯、剪輯思政主題的相關視頻,在實踐中受思政主題內容的熏陶,使課程思政與職業教育的目標渾然一體,既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又實現職業教育的目的。
(二)課程思政與工作室的融合路徑探究
工作室的建立以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講話精神為依據,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針對網絡泛娛樂化,亞文化泛濫,思政教育手段刻板化、模式化等問題,借助調研反饋,聚焦思政教育焦點、熱點問題,圍繞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服務中的各類主題,通過工作室運作等實踐育人環節,引導學生團隊創作、推廣和傳播網絡思政微視頻,打造一個網絡宣傳思想教育平臺,探索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徑,力圖以創新推動網絡育人,促進學生的藝術修養與專業素質雙提升。目前工作室主要探尋了四條課程思政與工作室的融合路徑。
1.公益類思政教育短視頻的生產。本類產品主要立足于公益,結合當下時事熱點、思政教育工作熱點和重要領導人講話,利用情景劇、反轉劇、街訪、MC Reaction(MC反應)等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依托主流網絡社交平臺,發布針對當下思政教育熱點的解讀、剖析,一改往日思政類媒體內容嚴肅、枯燥的刻板印象,讓當代大學生喜歡看、喜歡轉,從而形成社會效應,在潛移默化中傳播思政正能量,真正實現“為每一個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的目的。與此同時,此類產品也能夠為工作室積累較多的人氣、流量和知名度,為工作室其他盈利類產品提供商業基礎。
2.合作類思政教育短視頻的生產。本類產品主要是指與高校、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媒體平臺等合作的思政教育主題短視頻,根據合作方要求,在明確的主題和內容指導下完成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直接從合作方獲得一定的勞動收益。如工作室與湖南大眾傳媒學院合作完成的2019教育部“唱響職業復興”國慶獻禮MV《歌唱祖國》;與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融媒體中心合作推出的抗疫宣傳片《春光在前》;與湖南省會同縣扶貧辦合作的扶貧紀錄片《產業扶貧:魔芋產業助脫貧》等。
3.以思政教育為主題的媒體產品的產出。隨著工作室新媒體矩陣的推進和影響力的增強,工作室目前推出了除短視頻外的其他服務內容用以盈利。如助力思政主題活動直播,提供平臺、技術與主播,開展湖南共青團關愛留守兒童公益行動“閃亮的我要長大”抖音直播活動,觀看量達到1.3億次,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4.思政教育系列短劇的產出。湖南是“革命搖籃,偉人故里”,是全國思政教育領先省份,有著門類齊全的紅色物質內容和紅色精神內涵,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思政教育的題材隨手可取。與此同時,湖湘文化底蘊深厚,人才濟濟,有許多可以用于思政教育的正面題材。
本類產品主要利用工作室成員的專業優勢,擷取近現代湖湘紅色文化中的經典人物,經過再加工、再創作,以當代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短劇形式,制成思政教育系列短劇并投放到社交平臺,后期主要通過廣告、收費觀看、會員制度等形式獲益。目前,工作室策劃中的系列短劇主要有“你不知道的偉人”系列,“又見紅色”系列等。
三、“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重點偏向失誤
在“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的產教融合模式中,指導教師容易在指導過程中出現理念的偏頗,主要表現為育人目的逐步讓位于功利目的。由于工作室以出產思政短視頻為主要工作內容,指導教師往往會將指導重心放在實際的作品產出上,弱化甚至忽略短視頻制作過程中的“沉浸式”思政教育。特別是當工作室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和體量后,隨著工作量的增加和人員的更新迭代,指導教師會將自己的身份定位為“老板”或“教練”,而非“育人者”;學生關心的可能是工作室的經驗給自己帶來的實際好處,而非按課程思政理念下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從而使工作室從以育人為目的的產教融合基地,變成普通的盈利型短視頻工作室。
2.教師認知不足與行為消極
教育界的分工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愈發細分,提起思政,大部分的高校教師都會認為這是思政課程老師的任務,作為專業課教師,只要教好專業技能即可。因此在通過產教融合落實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總是存在認識上的不足與行為上的消極,認為“守好自己的專業陣地即可”,懶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對教師育人職責的認識缺失。
(二)對策
1.加強課程思政在網新專業產教融合中的模式探索。除了課堂教學,產教融合基地這一“隱性課堂”也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的產教融合模式,作為網新專業將課程思政融入產教融合的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思政視頻的制作過程中,經歷了思政素材收集、拍攝、制作等環節,期間對思政素材與經驗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實踐中育人,使隱性課堂與思政教學水乳交融,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將以“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為代表的產教融合新模式在新聞傳播類專業進行推廣,為同類專業提供有效的借鑒與經驗,對解決上述問題具有良好效果。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教師言傳身教機制。高職教師本身就是至關重要的課程思政核心資源,應以育人為首要目的,兼顧理論知識與技能技術的傳授,與傳授專業知識不同的是,思政育人需要教師用心去做、言傳身教,而非刻板印象中的對思政內容的教條主義說教。因此,高職院校黨委、分管領導、各級職能部門要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和途徑,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轉變思路,真正理解課程思政應有之義,使教師能夠在課程改革、教學實踐、隱性課堂的指導中,轉變觀念,做到言傳身教,將思政教育融于行。
四、結語
全面落實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課堂是主要陣地,但是產教融合領域這一隱性課堂作為重要陣地也不容忽視。在產教融合中實施課程思政,能夠做到“沉浸式教育”,讓網絡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在產出媒體產品的同時,浸染在思政主題的媒體素材中。受思政思想的浸染和熏陶,是實現課程思政育人之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徑,“紅旗漫卷”思政微視頻工作室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嵇娟娟.關于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路徑及策略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0):104-105.
[2] 沈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4):16-17.
[3] 蘭芳.從新聞傳播角度分析大學生思政教育導向問題[J].新聞戰線,2015(05):171-172.
作者簡介:單陸冬棟(1988—),女,浙江紹興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傳播學、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