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錦洪
摘要: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學校要在低年級年級開展科學課程。1~2年級新版的科學教學挑戰非常大。本文結合課程標準和個人教學實際及相關調查,從四個維度,進行科教版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關鍵詞:低年級;教學目標;學習習慣;科學探究;實踐作業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4-460
在一些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收效不大明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夠主動和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等等,一些老師還沒轉變觀念,或者選擇的教學策略成效不大,這就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生的素養的培養與形成。教師的教學策略更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緊扣標準,教學目標落地生根。
教科版的科學教科書,每節課基本上就是2~3頁的內容,其中大部分是圖片,如果僅是按照課本的內容去實施教學,十分鐘就可以講解完知識點了。深入了解課程標準和低年級的課程編寫思路,明晰低年級科學教學是要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要讓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喜歡上科學課,喜歡科學老師,喜歡研究科學,讓學生對科學有種喜歡的態度。這就要求低年級的科學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以培養興趣,養成習慣,發展能力出發,讓學生感受科學的魅力,體驗科學的樂趣。
接下來,以《觀察一棵植物》為例,談談該如何設置教學目標。教參中的科學概念目標是: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如果僅僅告訴學生植物有這些結構,他們只會在腦海里有表層的印象,走出了課堂他們很快就會忘記掉這些概念。對此,在此目標前加上“能指認出”,讓教學目標變得可實現、可操作、可評價。在上課的時候,如果帶上一盆植物,讓學生自己指認出植物各部分的結構。看到鮮活的植物,學生會更加感興趣,并在指認的過程中加深對植物各部分結構的印象,比起老師單單講授概念,這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會更加有效。
在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中,加上“體會植物是有生命的,要愛護植物”目標。愛護植物并不是隨口說說,特別是身邊公共環境的綠色植物,需要孩子們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在課堂上,以夸張的揪扯方式來觀察植物,然后問學生:“這樣觀察對嗎”,這時候,學生會回答道:“不對!要用手輕輕地捧起葉子,觀察完后要輕輕放下。”讓學生把思想融入到實際行動中去,這樣的教學目標會更加容易落實。
二、培養習慣,注重課堂常規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起始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它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并讓孩子們受益終生,最終內化為科學素養。低年級是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作為低年級的科學老師,我會很注重學生課堂常規的養成,培養學生良好的坐姿、傾聽、發言、記錄和整理實驗材料的習慣。
學會傾聽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特別重要。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天生活潑,在課堂上他們經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喜歡插嘴。老師需要下意識地去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一種美德,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插嘴是一種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有事情要舉手發言。關于記錄習慣的培養,要充分利用與課本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要求學生每節課使用,及時地記錄實驗數據,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整理實驗材料的習慣也是非常關鍵的,科學課離不開實驗,低年級的科學實驗雖然少而簡單,但養成整理實驗材料的習慣卻是非常重要。明確每個小組的組長,組長負責領取和分發本小組的材料,其他同學沒有老師的指令是不允許動材料的。實驗結束后,組長要整理擺放好實驗材料,擺放的位置也有嚴格規定。關于材料安放整理的習慣,再細微的地方也需要嚴格落實。因為到了高年級的科學實驗,可能會有一些潛在危險性的實驗材料,如果不在低年級養成良好的整理材料習慣,到高年級就會很難改變了。
三、科學探究,促進小組合作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小學科學標準明確提出了“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強調學生通過親生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學習科學”。而1年級的孩子剛剛入學,要想讓他們完成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會難于上青天,但這并不代表低年級的學生就要放棄科學探究活動。以一年級下冊《起點和終點》為例,在這節課中,可以設置紙蛙跳遠比賽作為本節課的科學探究活動。首先,給每位同學發一張折紙,讓學生們動手去學折一只紙蛙,然后讓學生進行紙蛙跳遠比賽。通過比賽規則學會什么是起點和終點。低年級的科學探究活動不能復雜,但要讓學生有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就是動手操作的過程,而且要盡可能讓這過程變得簡單有趣,讓低年級的孩子覺得好玩,那這科學探究活動就比較成功了。
科學探究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中科學態度目標的重要維度之一,可很多老師都會覺得在低年級的科學課實施起來會比較困難,只是匆匆走過場。小組合作最大的困難便是學生無法融入小組合作中去,甚至各自做自己的事情。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讓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事做。小組合作前,要把每個小組的組員都設置一個職位,如組長、記錄員、衛生員和檢查員,然后明確每個職位的分工,小組合作時要對應分工,每位成員都有事要做。
四、課外實踐,家校合作促成效。
這里的科學作業不應成為孩子們的負擔,而應該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部分,它是低年級的科學課堂很好的補充和延續。一年級,學習完《植物》這個單元后,可以布置一項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回家播種一棵植物種子,并把植物種子的萌發生長情況及時地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上。為什么不讓學生直接種一棵植物呢?因為這樣學生會讓家長直接從花店里買一盆植物,這就較難觀察出植物的生長情況,而且孩子們沒有經歷種子萌發的過程,可能不清楚種子萌發的條件。當學生滿懷希望的播種下種子,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種子慢慢發芽,慢慢成長,他們是會收獲很多的感性認知。學生還可以分享觀察記錄表。這些活動讓學生獲得了親身探索的過程,培養孩子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如觀察、調查、采訪等)收集種子播種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經驗。
在低年級的課后實踐作業中,低年級的家長會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們的科學作業,像播種種子的課后作業,家長會很有興趣地和孩子一起完成,從播種,發芽到生長,家長們會積極引導學生該如何去種,需要注意的事項。而孩子也會帶動家長新的成長,教學相長。
低年級的科學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從低學段就愛上科學課,積極探索科學奧秘,為小學中、高學段的科學學習,乃至以后的中學學習奠定堅實有效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